一個人的成長,一定會經歷許多必然和偶然,如身體自然生長是必然的規律,而心智成熟的快慢卻有許多偶然因素使然。在成長的過程中,童年那種無憂無慮的快樂變得越來越少,生活時不時便會露出冷酷的真實,讓你越來越多地感覺到痛苦的存在。人對世界的認知從懵懂到一知半解,不僅僅來自教育,有時領悟一個道理、認清一個人,卻來自刻骨銘心的傷痛甚至傷害,正是這份痛苦,準確地說是對痛苦的思考,促使你一次次突飛猛進的成長。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話題:“人是否必須經歷痛苦才能成長?”眾說紛紜,綜合起來形成我比較認同的觀點:不是所有經歷痛苦的人都能成長,只有不被苦難擊倒反過來壓倒苦難的人,才能有絕望後的頓悟和包容生活中不堪的豁達,所以,不是感謝苦難,而是感謝自己。
記得小時候在琳琅滿目的玩具櫃前被父母拽走時的不情願,記得與親戚家的小夥伴玩的情投意合不得不分別的不捨,這是人生最初的因慾望受阻而產生的受挫感。這小小的痛苦對幼小的心靈發出告誡,不是什麼事情都能如你所願。再長大一點,有更多的痛苦會加深這一認知。你真誠地跟著一個同學屁股後面跑,滿心歡喜做他的夥伴,在重要的活動裡,人家卻不帶你玩兒;你真心喜歡一個女孩,心甘情願去幫助她,她遇上自己喜歡的人時,沒有回報你一句謝謝。每當這時,我們真的很痛苦,會在痛苦裡掙扎很久。
一位當高中班主任的同學,在走訪過不同家庭後,曾和我們發出一句感慨:“貧窮窘迫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成功自信的家庭各有各的優勢,相同的是,每個家庭都在拼下一代。”是啊,英雄不問出處,寒門出貴子的勵志事例很多,新東方創始人俞洪敏就是人生不言敗的典範,他在解讀新東方校訓時說:“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同學有一個學生在大三時家庭變故,位高權重的父親因遭牽連而入獄,本來前途無憂的“公子哥”一下跌入凡塵,他恐懼地將自己封閉起來。得知他訊息是十年後的校慶,作為新生代企業家,他向母校捐贈了上百萬教學實驗裝置。和老師再談起這段往事,他很平靜地訴說:“彷彿一夜間,周圍變得冷清起來,夜晚除了我寂寞的心跳,沒有一點生機,只有拼命讀書來證實自己的存在,女朋友終於離去,我變成真正的孤家寡人。”他頓了一下補充道:“我並不恨她,沒有哪個女孩會愛一個懦夫,我那時消極到極點。”可以想象他在孤獨中掙扎的很痛苦,還好他拯救了自己。
文學大師魯迅少年時期也因家道中落而體會到世態炎涼,13歲便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他在《吶喊》自序中寫到:“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他見證了周圍人從羨慕溫暖的目光變成說話涼涼的眼神冷冷的,只有去鄉下外婆家和小朋友玩耍時,才沒有感到歧視和仇視,這些小夥伴成了他筆下永遠的懷念。
在經歷生活磨礪之後,一個人終究會變得有些不一樣吧。前行的路上有人同行當然好,沒有人同行也不覺孤單,更不會去討好誰,一個人就一個人,也挺好;不會去想著報復記恨曾經的戀人,做不到由衷地祝福,也能把往事放在心裡,倘若能相逢一笑也證明自己格局的提升;職場上的競爭對手永遠存在,只是對手也分好人和壞人,和好人做對手是良性競爭,遇上壞人做對手就要小心暗箭了;和那些嫌棄排擠你的人離遠點,就像照鏡子,你也同樣憎惡他……
經歷人生低谷的掙扎,一旦走出來便化蛹成蝶,便和生活學會了妥協,以前在乎的事現在也不care了,有了“慣看秋月春風”的沉靜,這便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