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努力是否真的有用?答案是肯定的,按照絕大多數人工作的環境看,遠遠達不到需要比拼天賦的程度,只需要認準方向埋頭苦幹,往往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中年危機”日益頻繁,不少中年人年輕時依靠努力獲得一定成就,可隨著自己精力下降、體力逐漸不如新一批員工,他們發現自己即便再努力也難以看到成功的希望,通常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瞎努力”,而在我看來,努力並沒有錯,可擺脫“中年危機”並不僅僅需要努力。
一,努力需要有方向感
剛入職場的年輕人雖然過得辛苦,卻能感受到收穫的快樂。這個時候的他們以為是自己足夠努力才換取成績,待到這批年輕人逐漸成熟,才發現他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上級早已為他們安排好努力的方向。
很多人說“1%的天賦比努力更重要”,拋開智力層面的因素外,很多時候找準方向便是天賦的外在表現。
洛克菲勒被譽為壟斷行業的代表人物,可他在年輕時也只是一個記賬員,即便後來經營石油公司也只能維持不賠本,還要擔憂合夥人的退出。
那時的洛克菲勒儘管非常努力,卻沒能獲得匹配的成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在“瞎”努力,而當他找準方向,將石油行業壟斷在自己手中後,豐厚的回報接踵而來。若是他當初沒能找對努力的方向,興許窮盡一生也無法改變整個行業。
各行各業中普通人付出努力興許可以達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可在人到中年時,你必須思考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裡,這時候基本不會有前輩給你指明方向,同時你曾引以為傲的工作成績,也會逐漸被體力更好的年輕人取代。
中年人找準努力方向的目的很現實,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價值,開闢出一條可以持續發展的成功之路,否則再多的努力也只是瞎忙活,最終在一聲“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抱怨聲中離開崗位。
二,有方向感後更需要合適的方法
找準方向並不意味一勞永逸,對於中年人來說,努力只是一個應當具備的職業素養,想要攀登更高,方向感只是前提,合適的方法才能錦上添花。
劉邦稱帝前唯才是用,稱帝后選擇儒家治理天下便是一個代表,他找到發家立業的方向,也明白自己必須選擇合適的方法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從而避免旁人走自己的老路子。
這個社會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你走的道路往往有很多人同時在走,如果說方向感決定誰能擺脫“中年危機”,那麼是否擁有合適的方法便能決定你可以繼續走多遠。
到了中年幾乎人人都願意去努力,可如何去努力一向是成功者敝帚自珍的財富密碼。你可以選擇像年輕人一樣認準方向繼續埋頭苦幹,同樣可以在方向確立後,用合適的方法駕馭手中的資源。
合適的方法固然是一種助力,可沒有正確的方向作為前提,它連同你引以為傲的努力都只會成為“瞎努力”的佐證。
三,方向並非一成不變
人到中年大多擁有自己的一套處世哲學,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圓滑”二字,我想用“外圓內方”來形容更確切,“方”是指堅持初心,“圓”則可以理解為努力的方向。
努力的方向誠然難以尋求,可在一個方向代價過大時,我們不妨切換自己努力的方向,或許能夠收穫意外的驚喜。
就拿生活舉例,舊時代的中年人喜歡將“人脈”作為自己的方向,併為經營人脈付出大量努力,而新時代的中年人往往不那麼在意人脈,或者說沒有將人脈放在第一位。
其中的道理也簡單,隨著資訊的透明化,競爭越來越依賴自身實力,人脈只能達到錦上添花的目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中年人將專業能力視為繼續努力的方向,各種學術論文、技術證書成為通往成功的敲門磚,這個時候若是仍舊只盯著專業能力一個方向只會停步不前,你需要適當轉換自己的方向,憑藉專業能力作為籌碼在人脈這個方向上繼續努力。
但無論如何,你都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不斷轉換前進的方向,如此才能在複雜的職場中維繫住一箇中年人的前進道路。
卷尾語
總的來說,選對方向有時候比埋頭苦幹更有效,在合適的方向指引下,同樣的努力我們能夠收穫更大的成就。
一箇中年人若是擁有努力的方向,同時掌握合適的方法,並且依舊願意為事業付出自己的努力,成功也只是一個註定的結果。
只是這樣的說法只能算是理想狀態,畢竟除了尋找努力的方向之外,一箇中年人還要揹負家庭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