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養兒子富養女”——這是句老生常談。
但我一直覺得,能真正意義上實現這句話,除了要在家境殷實的前提下,還應擁有開明的父母。
但我們普通人終極一生,或許也難達到這兩個先決條件之一。
我們是最普通的普通人,父母也許務農也許在流水線工作,他們勤耿沉默老實,他們會對你好,但最平淡也最愚昧。
所以——我們要走出那片黑乎乎煙瀰漫的天,依靠著自己的力量在這世界上頑強一步步行走。
A
我21歲了,高中三年,大學三年,離家求學至今已有六個年頭,但從未主動給家裡打過一個電話。
我從小到大最怕的是同學要來家裡做客,哪怕是我最親近的小姐妹。
上大學以後,舍友們經常晚上和家人煲一場電話粥,每每能從近日的新奇見聞,聊到剛剛吃的什麼。
“媽,今天跨年,你吃的什麼呀?”
“喝的玉米麵糊糊”
“我在洗衣服呢,你妹妹今天回家。”
“哦,沒啥事。”
寥寥幾句,就是我和媽媽最近四天來的所有對話。
有時我也不知是真的和家人無話可說,還是已經習慣了默默承受和獨自前進。
舍友說,我對家庭關係看得挺淡薄的。我不在意地笑笑,還把這些歸結為獨立。
直到我看到一篇關於“窮養女兒”的文章,才明白我只是一個太過典型的窮養例項。
B
我從小聽到過最多的話是“咱家沒有錢,更沒有關係,你得靠你自己。”
高中那年我做了闌尾炎手術,因為之前沒交醫保,整場手術都是自費。
手術後第二天,奶奶說她沒有6000塊錢,沒辦法替我交。我靜靜地聽著,不太想說話,怕自己在“嗯”一聲後忍不住哭出來。
在我看來,窮養富養,不只在於家庭給予我們的財富有多少,更在於朝夕相處的家人與我們相處的態度。
有多少孩子是在“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呢?
家人口中的對罵聲不絕於耳,時間久了,便會讓孩子對家庭關係變得冷漠和無感。
窮養,總讓我懷疑自己不值得被愛。
因為那次手術,我休養了7天,緊接著就去離家二百多公里的學校上課。
到學校那幾天,我每天中午都要先在宿舍門外學習一個小時,把落下的卷子完整學好,再悄悄回去睡十分鐘。
夏天炎熱,卻熱不過少年心事裡那顆愈發堅韌的自尊心。
C
或許因為是受到了某種層面上的反激勵,那一個月大概是我高中三年最全心全意學習的時光。
幸而努力終究有回報,我考上了不錯的大學。
我總以為,家庭對我的影響不大,等我長大了,就一定能實現精神和物質上的絕對獨立。
我也不得不承認,窮養對我的影響更多是心底揮之不去的不安,想要被愛卻難以宣之於口。
我從來不會主動提及父母,從來不會向父母撒嬌,更不會主動接受男生的示好訊號,我沒有勇氣也沒有精力開始戀愛。
明明只有一個月500的生活費,我還是會故作輕鬆地告訴家裡,這裡物價很低,這些夠我花了。
D
但當別人向我的家人誇讚我成績好又懂事時,看著難掩驕傲神色的父母,我瞬間明白一直支援我的也正是家庭。
我人生轉向的每一次決定,家人都完全尊重我的想法。
我選擇理科,我選擇學醫,我選擇某座城市,我早早地擁有了對人生方向的自主權。
我不會主動向大人要糖吃,因為靠自己的努力,我也能得到更多更甜的糖果。
我早早地知曉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我一直都在踏踏實實地在學習,努力發光發熱。
因為獨立,所以習慣對自己方方面面的決定負責。
因為不把希望寄託他人,所以在各方面都會比旁人更早更多地瞭解一點。
因為不想錯過每一個機會,所以在自己合理預判後積極地參加各種培訓、實驗、活動……
生活是完整的,它給予你憂愁,也能讓你看到樂觀向陽的美好。
我學會了開朗和大笑,學會克服從前的內向和不安,學會怎樣付出和收穫。
誰能想到,小時候那個就連回答問題都會發顫的女孩,現在會是一名校級學生組織的主席呢?
E
遠方不知有所遠,年歲不知有多長。
我不贊同窮養,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認,是那些被窮養的日子鍛煉出一個擁有完整、健康、堅韌、獨立的靈魂品格的我。
一個值得被愛的我。
出身我們不能自己控制,但是我們能儘自己所能地往前走,往高處爬。
哪怕不能在開頭縱享山頭流雲朝陽,但攀登之時于山腰處靜聽鳥雀鳴叫,再一步步穩穩爬向頂峰,那會當凌絕頂的暢快,才是人生快意。窮養又如何?
山窩窩又不能飛出鳳凰了嗎?
窮養的女孩一樣能颯颯生風地穿著高跟鞋走在辦公樓,窮養的女孩一樣能站在落地窗前搖著高腳杯欣賞霓虹。
我們不需要自卑的,因為我們比誰都更堅韌頑強,像野草一樣自由生長,春風吹又生。
少年心事早該忘卻,今朝該是高樓摘花——
願你應如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