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張春波

人是社會中的人,不可能遠離紅塵與世隔絕,無慾無求,所謂“淨土”只存在於心靈。每個人都同時生活於外在世界與內心世界之中,既然無法改變外在世界,那就平靜自己的內心,尋找“詩和遠方”。於是,有人喜歡書香墨跡,有人崇尚出行遠遊,有人獨品禪茶一味,有人沉醉虛擬網路……其實,這些生活方式,只要適度,都可以,其目的都是遠離喧囂,獲得一份平和的心境。而讀書,從來就是人們精神上自我完善的一種方法,書有靈犀,心扉便開,但有時並非一點就能通,還需要我們靜心地冥想,修一段苦行。

以讀書的方式叩開心扉之門,釋疑解惑,即使不能助你直接解決問題,但也能為你提供一個更好的視角,給你一個更好的思維方式,點亮心中的明燈。問者,疑問也;學問者,邊學邊問也。帶著問題讀書,書就有靈犀,有疑而入,頓悟而出。一個人讀書,如果頭腦中沒有一連串刨根問底、盤根問源的問號,提不出不解或好奇之問,則無法調動起閱讀的胃口,亦無法激起讀書的興致,只能泛泛而讀,讀之無味。故“疑者,覺悟之機也”,書有靈犀便自通:問於書,則茅塞頓開;問於書,則除舊佈新;問於書,則衝破思想的藩籬;問於書,則掙脫精神的枷鎖。一杯清茶,淡淡的香氣飄過書頁,心中的疑惑在流淌過的文字中消散遠去……

靈犀,古代傳說犀牛角有白紋,感應靈敏,所以稱犀牛角為“靈犀”,比喻心領神會,正如李商隱的詩:“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書中肯定有靈犀,但“一點通”的是通俗讀物,而要深讀的話,還得靠“鑽”。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古人鑽書本,真夠“拼”的。女作家茹誌鵑說,書可看,可讀,但這還不夠,還應該“煮”,就像燉肉煲湯,先用大火煮,後用文火熬,直到爛熟、透徹、飄香……這種鑽書之法是何等形象的比喻?讀書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從橫向上鑽,博覽群書,增識益智;從縱向上鑽,精研一門,細讀慢品;從縱橫融通上鑽,把厚書讀薄,把薄書讀厚。鑽一本書,舊書不厭百回讀,它讓我們心有靈犀,去感知那一片廣闊無垠的精彩世界。

書有靈犀,就是要讀活書,不讀死書,這便是一個“讀與思”的問題了。據《南史》記載,陸澄讀《易》書三年,讀得爛熟於胸,倒背如流,可不明其義,被譏為“書櫥”;晉朝的傅迪,喜好讀書,但學而不思,被人評價“讀書雖多,而無所解,可謂書簏矣”,何謂“書簏”,就是一個藏書的竹箱子。讀是手段,思就是方法,只讀不思,是讀死書,“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讀與思是相輔相成的,戰國時期的蘇秦,飽讀詩書,又受老師鬼谷子指點,聯絡列國現狀,思考天下之大勢,提出合縱抗秦的策略,據此遊說列國,由於有理有據的遠見卓識,深受各國信任並付諸實施,最終取得了抗秦的勝利。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書有靈犀,頭腦開啟獨立的思考,我思故我行,一切思維的桎梏將被打破。

一本書就是一位摯友,問於書,鑽於書,思於書,書有靈犀,讀讀自通。

5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為什麼越得不到的東西越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