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執著的做事,但應摒除我執行為。我們可以堅守底線,但不能固執己見。這之間有一個度,過之而不及。而要把握好他們之間的度,就需要我們提升我們認知水平。而認知又是人與人之間唯一的壁壘。
而心情好的時候制定決策會產生一種認知偏見,偏向積極的方向,作出勇敢、大膽的決策。心情不好的時候制訂計劃或者決策會偏向消極的方向,作出害怕、過度警惕的決定。這是過之而不及的情況,所以我們要在心情處於平靜的狀態時再做出決定。
看到問題的第一時間不要立刻得出最終結論,因為這極易導致片面的、情緒化的與主觀傾向性的認知。人們平時習慣於從原因推出結果,但更多的時候,你要學會由結果逆推出原因,打破之前思維邏輯與分析問題的慣性。這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工具,但能幫我們更客觀地分析問題。如果逆向推理的過程是說不通的,無法由某個結果推出合理的動機,那麼這個結果可能就是有問題的。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做到認真傾聽,他們往往覺得別人講的內容不重要,沒有必要認真聽,又或是沒有必要全部聽完,所以經常出現打斷別人講話的情況。而且因為沒有認真地傾聽,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對對方的真實意圖有全面、準確的瞭解,這就給溝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障礙。
人生那有多如意,萬事但求半稱心。不要對他人太過苛刻,也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人們的天性使然造成的利己主義,去除所有迷霧摘掉面紗直面本我,每個人想的都是自己,只是不同的人表現出的形式不同。好人與壞人的界定是具有相對性的,有時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
人的好與壞,事情的錯與對,也不能一概而論。就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任何事情不能僅憑一時的好壞來定論。況且任何事都有多面性,我們要善於發現積極的一面。就像塞翁的兒子騎馬摔斷了腿,對於當時的塞翁與他的兒子來說,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但隨著後面突然而來的戰時徵兵,塞翁的兒子最終免於上戰場。當時戰爭的殘酷,能回來的人只是少數。這對塞翁與他的兒子來說又是一件幸事。
那麼這是最終的結局嗎?或許是,也或許不是。用現在的一句話概括,一切皆有可能。很多天下事,沒有標準答案,請關注人的多樣性,事的多樣性。不念過往,不畏將來,專注當下,行所當行。請不要為了那頁已消逝的時光而惆悵,如果這就是成長,那麼就讓我們安之若素。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