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一個人有沒有素養,不需要時間來檢驗,一個細微的動作就可以知曉。就像我的一個朋友,每次吃飯,跟別人講話的時候,都會用手遮住自己的嘴巴。非常簡單的一個動作,卻讓別人感到自己被尊重,被溫柔以待。他的行為,讓我想起查理德菲爾的一句話:

“所謂從禮待人,即用你喜歡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非常直白的一句話,卻告訴了我們:優質的【為人處世法則】是讓人感到溫暖舒服的同時,多用細節體現素養,才能不斷的給自己的口碑加分。今天這篇文章,也是想用我的生活經歷,告訴大家素養的重要性。同時也希望大家能用【以禮待人】的思維模式,去和身邊的人和諧相處,擁抱社會。

1、不要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以前老師給我講過一個故事: 有個人到了牛排店,跟服務員說想吃全熟的牛排,旁邊的顧客聽到馬上大笑:“牛排從不吃全熟的,一看你就沒見過世面吧”。 服務員隨之尷尬點頭說:“對不起先生,我們這沒有全熟的牛排”。 那人聽完,留下一句話就離開了,他說:“牛排熟不熟,火候可以決定;但我吃多少火候的牛排,應該由我決定”。老師說,牛排幾分熟不重要,重要的是誰給他定義了怎麼吃,他是不是真的想這樣吃。一開始我很疑惑,後來經歷了許多才明白。用自己認知裡的東西去要求別人,糾正別人的行為來證明自己,本身就是有失教養的表現。現在我雖在創業,手底下也招了一些人,但是我從來不會以一個領導、老闆的身份和價值觀去要求他們,只需要在工作時把工作做好,其餘什麼聚匯勸酒、收買人情、統統不搞。所以創業以來,辦公室的氣氛和工作的熱情,一直都很好。這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品質,正是很多人所缺失和需要的。

2.在無人關注下,仍然要堅守道德。新聞上有扶起共享單車的小孩,現實裡也有無視倒地單車的人。這讓我想起這句話:“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教養與年齡無關,更與環境無關。

一個骨子裡善良的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遇到什麼樣的人,都會堅守自己的善良和底線。我記得老家前幾年有個事,家裡的狗平時有人在家,沒人敢偷;可有一次家裡人去城裡旅遊,狗就付費交給鄰居幫忙看養,但是沒幾天就不見了。原本以為只是被外來人偷了,後來村裡那賣狗的告訴我們,是鄰居的兒子為了點蠅頭小利,偷偷拿去隔壁村賣了,這實在讓家裡人震驚一番。一個人在公共場合中的遵紀守法,尊老愛幼,卻在無人關注的背地裡幹壞事,這不是教養,而是輿論壓力下的偽裝,一但走到無人角落,就會原形畢露。真正有教養的人,出來都不需要別人的約束,即使旁邊沒人,也不會隨時地吐痰,破壞公物,是一種刻在骨子裡的自發行為。

3.無關緊要的細節之處,體現的尊重。我高中就發生過一事兒,宿舍停水了,大家要趕著洗澡上課,只好跑到其他同學的宿舍接水。可這接水歸接水,總不能插隊吧,有位同學不顧前面的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直接把那人接著水的水桶踢開,自己接上了。接水那人問他:“你憑什麼插隊”? 他理所當然地說:“我就想早點洗完,躺在床上,你管得著嗎”?聽到這話,我差點都沒忍住。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同學因為身體殘疾被人嘲笑。半夜三點接到同學的電話,本以為是什麼急事,結果一句“開玩笑的”就完事了。廁所的洗手檯裡,總是會被別人甩手的水無辜濺到......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恰恰反映了一個人的修養。雖然事情早已過去,但是那種“被插隊”的感受是永遠忘不掉的。尊重,是為人處世的和諧之本,是一個人內在的修養的核心體現。哪怕是接過外賣的一聲謝謝、對環衛阿姨的早上好、不戳別人的痛處......都是生活中互相尊重的表現。物理學上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想不挨別人的拳頭,你就不要先出拳;對別人尊重一點,別人也會對你禮讓三分。

4.不給別人添麻煩。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不添麻煩”永遠是仁義道德的一種體現。比如:--在公共場合製造的垃圾,自覺地扔進垃圾桶;--超市裡挑選了不買的東西,放回原位;--租房到期搬家時,把所有的垃圾清理掉......這讓我想起,以前在校的時候,有個女同學,看起來很文靜,行為舉止卻令我佩服。每次借別人的充電寶,都會充滿電還回去。路上有個石頭絆倒了人,為了防止別人中招,她不嫌髒把石頭移到路邊。她從來不在別人安靜學習或者休息的時候,發出聲音。相反,我有個室友,每天都會抽上幾根菸,不是跑到廁所或陽臺的那種,是直接在床上點,絲毫不管我們這些“無煙室友”的感受。這讓我想起《人性的弱點》裡有一句話: 只為了自己著想的人是無藥可救的,他們是沒有教養的人,無論他受過什麼樣的教育。最簡單的教養,不是要你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而是起碼不給對方製造麻煩。

5、願意承擔該負的責任。有些教養是裝不出來的。小時候,鄰居死黨摔壞了我的遙控車,主動賠了我他最愛的四驅車;長大了,懂得常打電話回家,過年買點禮物,給爸媽包個紅包。以前他們照顧我,現在我照顧他們。全身上下充滿教養的人,會把負責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工作時對工作負責,回到家對家人負責,做什麼事就對什麼負責,和誰在一起就對誰負責。如果一個人失去最基本的責任意識,等同於他會無所畏懼地挑戰道德底線。責任越大,越考驗一個人的心性。自己犯的錯誤,就勇敢承認;父母養大我們,要懂得感恩。你的這份責任,會讓這個社會人與人的相處更美好!

以上就是我從經歷中感悟的5個教養體現,每一條都源自生活,希望看到這裡,你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身邊發生過的,那些素養體現的生活事例。最後,總結一下:教養不分身份地位,不以學識評判,它是一個人由內而外的道德體現。希望每個人都能夠互相尊重、相互包容,給這原本冰冷的世界,增添一點溫暖。

11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你找到生活中的小確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