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人人都想一輩子走上坡路“越來越好”,誰也不願意走下坡路“一天不如一天”。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對於身體或是名利,每個人只能“盡人事以聽天命”,終歸是身不由已。思來想去,唯一自己能掌控的可以做到一路“走上坡路”的就是:不斷提升人生的閱歷、感悟、知識、眼界、胸懷。從這個方面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所在,就不會總是留戀於過去的輝煌而對未來前景產生焦慮。

如何才能讓自己的感悟越來越深刻,而不是見怪不怪、越來越麻木無感?一是學理論,二是看案例,三是聯絡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來。一些人對於“學理論”不以為然,以為書本上的東西不如直接去親自實踐“眼見為實”“得到一手資料”。這種想法很荒唐:果真如此簡單的話,人手一架天文望遠鏡,天天對著夜空東瞧西看,就能看出各種天文學的公式規律來了,人人皆成了天文學家。只有先學會前人經歷千百年總結下來的各種寶貴經驗之後,再親眼去觀測驗證,這才能看出點名堂。學了理論,也放在案例看過了,“是這麼回事”,這還不算完,還不叫“有所領悟”。如果不能聯絡到自己的經歷體驗中來,還是會覺得這些規律、案例都與自己關係不大,還是會覺得沒什麼意義。聯想到了,“感同身受”,於是這個學習就對自己有了意義,一個知識點,只有留下足夠多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內心感觸,才能銘刻於心,一輩子也忘不了。死記硬背的記憶維持不了太久。記憶力好的人,都是善於調動起自己的情緒,給一個個知識點打上深刻的感情烙印。能不能馬上聯想起自己的親身經歷,是一步必須完成的昇華。

對於每位中國人來說,《紅樓夢》是一部非常好的學習資料。雖然是一部小說,講的是虛構的故事,但沒有第二部小說可以像《紅樓夢》一樣可以延伸出一門獨立的“紅學”。這就說明《紅樓夢》可以像“四書五經”一樣達到教科書一般的知識內涵。毛主席在《論十大關係》中曾說過:“(我國)除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以及在文學上有部《紅樓夢》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驕傲不起來。”這是在非常嚴肅的場合所說的話,說明《紅樓夢》可以與“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相提並論。再比如,毛主席曾多次勸許世友將軍讀紅樓夢並強調“要看五遍才有發言權”。這也足以說明,《紅樓夢》絕不是僅供消遣娛樂的閒書,而是對於治國理政都極有啟發,有重要的實用價值。當然,想要讀明白《紅樓夢》,就需要先具備一定的 “儒”“釋”“道” 方面的理論基礎。對這些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紅樓夢》就成了一部生動的“案例合集”,就能看出“儒”“釋”“道”的各種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的生動妙用。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要能聯想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來,達到“有所領悟”的高度。舉個例子來說:王熙鳳有一回要幫忙治理寧國府。她先是羅列出了寧國府目前所遇到的問題,然後再提出了相應的方法。存在的問題:“頭一件是人口混雜,遺失東西;第二件,事無專執,臨期推委;第三件,需用過費,濫支冒領;第四件,任無大小,苦樂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縱,有臉者不服鈐來,無臉者不能上進。”應對之策:“一、訂造簿冊,依花名冊點卯;二、人員任務分工明確、處罰有定規;三、登記發牌,核對發放費用。”拋開表面上的故事之後,不難發現:這些問題正是每一個大家族、大企業都存在的“通病”,放到今天來講依然不過時。於是,這些的應對之策也是這些家族與企業可以參考的改革方式。倘若自己有機會管理一個團隊,就會馬上覺得這不正是可以直接拿來用的麼?倘若自己沒有這個機會,不是管理者,那也沒關係,因為《紅樓夢》裡有太多案例故事。無論是誰,總能在其中找到跟自己目前的境遇相似的案例,這就是此書被稱為“奇書”的原因之一。

個人的體會:讀《紅樓夢》大概跟讀《易經》相似。若沒有人指點,自己直接讀的話,就很難理解到文字背後的含義。找個自己能看得懂的批註來讀,哪怕讀得慢一點也不怕、讀得不全也不怕,關鍵在於“有所心得”,能跟自己的實際問題聯絡在一起。總的來說,《紅樓夢》所講的涵蓋了中國人生活的一切問題與處理問題的方式。時代雖然變了,但處世之道卻沒有變。無論自己讀得懂讀不懂,《紅樓夢》也好、《易經》也好,就在那裡: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境遇,不知如何應對之時,其實類似的情況早就被別人總結分析透透得了,上策中策下策,吉凶禍福,列得清清楚楚,自己只不過是在有意無意地重複實踐著別人已經實踐過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而已。

3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一個人愛不愛你,是可以感應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