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條餓了很久沒有糧食可喂的野狗,如影隨形。
小的時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長大,覺得長大了就擁有了力量,就可以去做很多事,就可以去實現很多夢想,然而,隨著年齡的日漸增長,卻多了很多煩惱與無力感,畢竟超人、科學家、總統什麼的離我們很遠。孩子的焦慮和成人的焦慮是兩個東西,青春雖然不值得美化,但也不討人厭;但成人還活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炸糊了的帶魚,雙面焦,還只會招來嫌棄。
每當睜開眼,煩躁便開始攀爬,是病毒帶來的陰霾不知何時才能消散,是母親沒完沒了的挑撥教唆碎碎念,是父母無休無止的爭吵,是父母的期盼,是現狀的不滿,是將來的不確定性。。。。。。
焦慮是坐立不安,焦慮是心慌慌,焦慮是不停抖動的大腿,焦慮是不知該如何是好,焦慮是艱難的抉擇,焦慮是悲觀的莫名擔憂。焦慮,你好!
階級。種族。性別。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焦慮的本質是什麼?人們不安於過去的階級,而都想競爭,得到自己滿意的生活,更好的地位,這就是所謂的焦慮。焦慮的根源源自父母的期盼,千叮嚀萬叮囑的人上人生活,三個字,有出息。就是要打破階級,過更好的生活,最好是人尖的生活。對權利的追逐,對金錢的追逐,及慾望的膨脹,這些所帶來的成就感及持續時間遠比想象的要短的多,如果要陷入這樣的迴圈,等著焦灼一輩子吧。
對待焦慮,不同的人採取的方式不一樣。
懼民之有爭心也,猶不可禁御,是故閒之以誼,糾之以政,行之以禮,守之以信,奉之以仁;製為祿位以勸其從,嚴斷刑罰以威其淫。
中國傳統文化中,超世俗、超功利的佛道思想影響深遠,形成一條退路,淡泊名利是一種生活態度,追求簡單的物質生活,看輕名利,追求文學藝術的成就,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有點烏托邦,但是他們喜歡生活在一個小圈子裡,互相強化價值觀。這些人不一定和我們俗人作為朋友,但儘可能的認識他們,和他們建立並保持對話,對我們保持平衡開放的心態是有利的。
當然了,老祖宗也不全都是淡泊明志,墨子站在孔子的對立面,提出尚賢主義,是從自己的社會地位本位出發。應該打破舊制度的階級枷索,能夠在社會中自由升遷。本質上和奧威爾在1930年代鼓動全英國做的事情沒什麼不同。而他們的名字叫精英主義。
還有一些人他們追求自然,本真,透過古怪來達到真誠的目的。就像我認識的柴導,舉個例子,大家一起出去吃飯,他會打包剩下的骨頭,我問他有什麼用,他說回家煮湯喝。這類人他們從來不在意別人怎麼想,因為覺得那是別人的事,他們只想達到更本真的生活。
西方文化缺少類似老莊遁世的路向,文藝復興以來,非積極入世不能排解,結果之一是西方人文關懷遠甚於東方社會。
焦慮是對未來的恐懼,最後附一句話。
我們所害怕的,正是我們所渴望的。”
——《懼怕的概念》,索倫•克爾凱郭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