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時光如梭,轉瞬即逝,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了,一個人遠離父母,遠離家鄉,在外面獨自闖蕩已有約七個年頭了,如今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吃著韋女士親手做的湯圓,思緒卻飄到了以前,飄到了小時候在家鄉度過的的元宵節。

現在想來,小時候對於元宵節的概念,大概就是對放煙花,放爆竹之類的依稀有印象,具體吃什麼,卻是不記得了,反正在我家,是沒有湯圓這一說的。離家這麼多年,好像從高中開始,每逢元宵佳節,從未和家人一起過,無一例外。求學也罷,生活也好,總而言之,這麼多年,實實在在的總是一個人。好在,從19年開始,有了韋女士的陪伴,家裡總算多了一些煙火氣。

我的家在西北某市的一個小村落,村子裡家家戶戶都是有一個院子,再蓋幾間小屋,因為沒有重工業經濟,也不是金融重地,所以其實真個村乃至整個縣城經濟發展都不是很好,所以才有了後來國家的”支援西部建設”政策。言歸正傳,因為地理位置的緣故,所以小時候村子裡大多數人家經濟條件都不是很富裕,所以關於元宵節家裡對於吃的習俗,記憶著實有些模糊,應該不是很豐盛,當然,比之普通日子肯定是要飽滿一些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家鄉的生活條件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元宵節的活動也逐漸多了起來,當然,與我而言,現在對於全國各地的元宵習俗也瞭解甚多,例如最常見的舞龍,舞獅子,吃元宵,賞花燈等各式各樣的活動,關於這一部分,網上也有很多影片以及介紹,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關於家鄉的元宵,小時候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每逢正月十五,那個擁有30萬人口的縣城,會在政府的組織下在政府大樓天台放煙花,用我們的家鄉話說叫“冒花兒炮”。那個年代不比現在,家家戶戶都擁有小汽車,出行方便。那個年代,從村子到縣城二十公里的路,一天只有兩趟大巴,因為農活的原因,平時都只有稀稀疏疏幾個人到縣城。然而,每年的元宵節當天,儘管大巴來來回回地跑,卻每班都是人擠人,不誇張地講,原本能容納30人的大巴甚至可以容納50人左右(那個年代人們對於交通安全的重視遠沒有現在這麼高),儘管擠上車的人在那個密閉的空間連喘口氣都覺得費勁,然而臉上卻洋溢著開心的笑容,終於可以進城去看煙花了,沒擠上車的人則一邊悻悻嘆氣,一邊焦急的等待下一班車的到來。

我是比較幸運的,因為三叔家在縣城,所以每次正月十四的時候,我就會先坐班車去叔叔家寄宿一晚,避免了元宵節擠車的苦惱。到了元宵節當天,爸爸媽媽還有其他的叔叔都會來我三叔家團聚,我爸他們兄弟四個,剛好湊成一桌麻將,所以每到晚上放煙花的時候,他們是指望不上的,因為叔叔家的樓層較高,所以大人們總是敷衍的說:隔著窗戶也可以看到;街上人多,小孩子去不安全云云。他們不知道的是,大多數小孩子天性貪玩,愛熱鬧,所以陽臺上獨處看煙花對我而言是不存在的。

趁著他們不注意,便偷偷溜到了街上,果然還是人擠人,但是小孩子的那份開心並不是人多就可以泯滅的。拿著俗稱“摔炮”的微小型鞭炮,專門往人多的地方扔,聽著人群中發出的陣陣驚呼,撒丫子就跑得快感至今難以忘懷。終於到了放煙花的時刻,人們齊齊地仰著脖子,等待著天空中那一朵朵的蘑菇雲盛開,現在想來,那時候的煙花遠沒有長沙橘子洲頭煙花的絢麗,亦不如深圳世界之窗的壯觀,可它對那時候的人們來講,對那時候的我而言,卻是世間最美的風景。

漸漸地,長大了,“少年不識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元宵節一年一年的過,煙花卻不是整個元宵的中心了。慢慢地,喜歡一個人獨自走在煙花後的街道,安安靜靜,只剩下滿地的鞭炮屑與三三兩兩的清潔工忙碌的身影。“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就是在那條街上,慢慢地想好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大學,腦海中不時浮現著那個穿著校服,滿頭秀髮的她的身影。

如今,我有了自己的生活,雖不富貴卻終歸也算能過得去,父母身體也還康健,每年過年都會回家團聚,然後記憶中家鄉的元宵節,那時的煙花,那時的玩伴,那時的氛圍,卻再也沒有了。

願所有在外漂泊的人們元宵節快樂,身體健康,闔家幸福~

0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我想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