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屈大夫理想難於實現,滿腹的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終於求索未果,投了那汩羅江;蘇東坡一貶再貶,達觀之人也想要逃避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而汪峰的一曲“像我們這樣的人,生來彷徨”——道盡了現實中底層小人物的左右碰壁和生活的多艱。

人生來本就平凡,——可,誰又自甘平庸呢?

《史記·陳涉世家》開篇就說: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庸者笑而應曰:“若為庸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看著太陽東昇而西落,陳勝一定心比天高,一定在想,難道我天生就是下賤的嗎?他一定不會甘心就這樣一輩子做傭耕,他嚮往的當然是“富且貴”的生活,而不是平庸的日子。“陳勝王”當然不甘於平庸,一有機會就“揭竿而起”。

《史記·高祖本紀》也說: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這是讚美,當然也是自己的夢想。已過不惑之年的劉邦一事無成,但他終於不甘平庸,一有機會就“斬白蛇”,因為大丈夫當如此。

《史記·項羽本紀》中更突出了項羽霸王的本色: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他的叔叔項梁只好趕快捂住他的大嘴巴。少年輕狂,“力撥山兮氣蓋世”,在他的心中當然以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自己不可以做到的,甚至皇帝也可“取而代之”,一霸天下,豈能甘於平庸?

同樣的,改革開放以後,有無數的農民工離開家鄉,四處打工,他們的心中也一定有一個夢想,於是他們打拼、奮鬥、不甘人後,每天都激勵自己,大概除了要改變自己的生活以外,更有不甘於平庸的夢想——馬雲不都說了:“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生逢亂世也好,長於盛世也罷,理想或夢想的實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可是,萬一實現了呢?亂世中,要將腦袋提在褲腰袋上,行走在刀刃上,要拿性命去換取內心的“不平庸”。盛世裡,也要“十年寒窗”的發奮,才學得了那文武藝,在科舉的那根獨木橋上左突右衝,方才能“榜上有名”,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可不甘於平庸又如何?上天並不能眷顧所有的人。有人生在帝王家,有人卻“身為下賤”;有人是“神童”,有人卻“把書讀死了”;有人金榜題名,有人卻“名落孫山”;金榜題名的也許要憤怒地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得不了功名的人偏寫了名垂青史的經典……

不甘於平庸,於是就拼命地想做可以“留得丹心照汗青”的大事,班固就投筆從戎,祖狄就聞雞起舞;有人鑿壁偷光,有人開壇講經;老實如范進地就死抱著科舉這一棵大樹吊死,鑽營象袁世凱的也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膽大的黃巢、洪秀全乾脆就“打破一箇舊的世界,創造一個新的世界”,另闢蹊徑成就自己的“功名”、“事業”……不能留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路易十四就說“在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不甘於平庸,又如何呢?守得雲開見明月的又有幾人?一生長袖善舞而能善終的又有幾人?“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過了那山崗,眼望那土坡,不就是當初的繁華似錦、金碧輝煌?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的秦始皇。

最終,一生平凡,又如何呢?孔子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居廟堂之高當然是“不平庸”了,處江湖之遠呢?至少要讓自己的思想道德高尚,應該做到“貧賤不能移”,應該學一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的人,還是很多的,如保爾。

柯察金·保爾這樣說: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當他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鬥爭。

或許,平凡的,才是偉大的吧?何必糾結,何必牢騷滿腹,何必聲嘶力竭?

7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顧及這個,顧及那個,又有誰來顧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