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面對他人的“幸災樂禍”,往往能做到一件事,那就是積極地面對,因為幸災樂禍的背後,不只是一種“劣根性”,也是一種讓你成長的力量。
人難免會有幸災樂禍的心理,什麼樣的心情下都可能出現,無論他是興奮還是低落。儘管明知此舉容易造成對他人的傷害,卻仍然有一股無法抑制的衝動。最要命的是,這種衝動是那麼的毫不客氣,直至把他人刺得遍體鱗傷,還是意猶未盡。
我們不想譴責這一人性中的劣根性。按弗洛伊德的說法:這源自於人類的攻擊本能,而這一本能與人類的動物性有關。我們或者壓抑,或者將之於工作勞動中昇華,餘下的,各人尋找著各自的途徑發洩釋放,而幸災樂禍無疑正是途徑之一。
生活的現實無情地向我們證實:失敗無法逃脫,我們永遠無法盡善盡美,個體的缺陷無論表露與否,它都真實的存在。我們並不喜歡遭受他人的幸災樂禍,處於失敗陰影中的我們多麼渴望有人在此時向自己伸出一隻堅實的手。在不時地磕碰中我們偶爾聽到人們溫暖的問候,於是淚腺不再堅強。然而,在日常的錯誤後,我們在不經意間,還是能多少感受到他人的幸災樂禍。
面對幸災樂禍,我們可以選擇粗暴對待,也可以選擇包容忍讓,前者看似報復了對方,其實卻因此將對方的幸災樂禍升級為存心攻擊,雙方由此產生了嫌隙,爆發了衝突。而後者雖然能避免爭執,卻懲罰了自身,讓自身更痛苦。可見,這兩種選擇都會傷害自己。
我們徒勞無功地“抗爭”,其物件卻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句“戲謔”。也許就是“你也太次了,這種事都做不來,還能成什麼大事。”‘啊,這種事你都做得出。”等等諸如此類的“玩笑”。而我們卻為之大汗淋漓,形神俱傷。我們鄭重其事地做著“毫無意義”地“自衛戰”,旁人卻大為不屑地咧嘴大笑。
所以,別再做傻事了,既然幸災樂禍不可避免,既然我們難免失敗,難免失誤,那就讓我們積極面對,像對待自己般地寬容對待他人的幸災樂禍。我們總是千方百計地為自己的失誤尋找各式各樣的藉口,那樣的不遺餘力,那就讓我們也為他人的幸災樂禍多找找開脫的“藉口”吧。
既然我們比較容易原諒自己,那就不妨把“幸災樂禍”也“歸罪”於自己吧:我們失誤了,我們失敗了,我們存在缺陷。這的確是我們的“錯”,誰讓我們“太次”呢。別人的幸災樂禍就或許正是一語中的,一箭穿心。我們沒有必要成為“錯誤”的衛道士,更不能為了“虛榮”的自尊而死不認賬。
我們應該積極地面對他人的幸災樂禍,我們應該面露真心的微笑,無論如何,我們甚至應該感謝對方那“無意的指正”。
我們追求完善,所以我們是多麼地希望明白自身的缺陷,但在這個缺乏“批評”的社會,我們的“朋友”實在太少。以前我們是多麼粗暴地對待了幸災樂禍,我們從它那兒得到的也許只有那“不讓人瞧不起”的所謂自尊。然而,當我們換個角度,我們又慶幸自己擁有了一個多麼“敢於直言”的諫官。我們因而不再讓憤怒的火焰灼燒自己。在別人的幸災樂禍中,我們反而能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