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說到,去除妄念是修行的方法。今天我們接著講“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下的男女,既然執著於物質,就會有貪求;既然有貪求,就會生出煩難;既然生出煩惱,就會有得有失。有得有失,心就會憂慮愁苦,身就會勞苦奔波。我們就會在汙濁中沉浮流浪,墮入苦海,永遠離開了長久永恆的大道。
人妄念發生之始,自己沒有察覺,或者覺得是小事不以為然,積少成多,損傷心神不能自拔。心被外物產生的六慾佔滿,慾望紛擾襲來,不知不覺墮入迷途,難以返回。人執著於外物的原因都是貪求,求而不得會煩惱。如果得到了還會想要更多,就會產生更多的煩惱。妄念產生,又無法解脫,以至於終日被它所累,不能得清靜之法。心中像是被熱火灼燒,終日神情倦怠、渾渾噩噩。所以今日貧道奉勸大家,長此以往,身心俱疲,不能清靜。到時候別說修行了,更有甚者墮入苦海,在汙濁中沉浮,永遠不能接近真道,實在可悲。所以眾生不能體悟真道的原因,是妄心不滅。
大家可反覆誦讀體悟,自然明白箇中道理。修行不得精進,是因為外事外物所牽扯的情慾,無休止進犯,使得大家剛有的一點清靜之心,也開始動搖了。壓抑的種種慾望被釋放,更是難以自控。於是瞬間起了生氣埋怨之心,覺得修行方法不對,四處詆譭。這樣不但沒有受益,還會反受其害。最終放棄自我的救贖,繼續按照先前的狀態去生活,流浪在凡塵之中,沉淪在苦海之內。好與壞其實只在一念之間,如能再次覺醒,重歸正途,按照貧道所講的修行方法重新開始,依然可以修行到清靜的境界,脫離苦海。
怎樣知道自己是不是因妄心而偏離正途了呢?
妄心是動了情思而產生的。大眾因為情思被外物擾亂,才出現很多思維和感應,因為有了這些感應,更加去特意追求這樣的意念,從而生出妄心。如果從一開始就不讓情思亂動,就不會驚動內心的神了。
心神安靜,才能外慾不生。慾望不生,自然就清靜了。
貪也分兩種,叫做外貪和內貪。外貪是奢求華服美食,貪求享樂,不能清靜。內貪是貪求修行精進,不能精進則煩惱叢生。若能拋卻煩惱妄想,拋卻貪慾,自然能夠達到清靜的境界。
人流浪在苦海之中,難免有痛苦憂愁。任何時候都不要說大道不慈悲。聖人傳經文在世間,正是把道理教給我們,如創造的橋樑一般,同時也把錯誤的路徑都告訴大家,來教化未得悟的人。沿著正確的路走,不生妄想,就不用在苦海沉淪,自然能夠解脫。人人都可以透過修行來找到真我,這就是大道的慈悲,這種慈悲在於人人可以透過修行,解脫痛苦。
這句話對修行丹道有什麼幫助呢?
世人不能看破名、利、恩、愛、酒、色、財、氣。
貪求榮華、富貴、美色,又愛爭一時之氣。求之不得而生煩惱,得到了又會想要更多,從而生出更多的煩惱。
人生在世,沉迷於酒色財氣。然而酒色財氣,是四大苦海。如果不能斷絕這些慾望,便會沉淪苦海,永遠不能接近真道。更有甚者,因為沉湎於酒色財氣,連人身都難保,實在是可惜啊!
修道難,失道易,修行之人,一定要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