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學”,學什麼都很難;如果你“要學”,學什麼都很容易。
“想學”和“要學”之間,看起來似乎只是一字之差,實際上它們之間,卻像是南極和北極。因為“想”僅僅只是你潛意識裡的一個想法。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一個人平均每天會有6000多個想法;而“要”是你給潛意識下達的指令:這是一件需要調動一切資源去完成的事情。
在我過往的人生中,最深刻地印證這個道理的事情,就是學做飯。當我“想學”做飯的時候,我怎麼都學不會;當我真正的決定“要學”做飯的時候,我很快就學會了。
記得我念職業學校之前的那個暑假,我的父親和母親為了讓我在離家生活的時候,不餓肚子,苦口婆心地勸我學做飯,並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的教我做。
雖然,我當時覺得做飯好麻煩啊,那些調料啥的,無論放多了還是放少了,都不好。可是如果用工具一個一個地來量,那場面,想想就頭大。是的,做飯在我看來,是一件很燒腦的事情,但是,因為不想讓父母老是念叨我,我確實有過“想學”做飯的念頭,並且,我也學著父母,在廚房耐著性子做了幾天飯。
結果呢,說起來都是淚啊!我炒的那些菜,清一色的都是“黑暗料理”。不是太鹹了,就是太淡了!不是火候不夠,太生了,就是火候太老,太坨了甚至糊了!不是太麻太辣,進不了口,就是不麻也不辣,味同嚼蠟……總之,我從來沒有做出過一道我自己想吃的菜。
因此,我也更加堅定地認為,做飯是一件很需要天賦的事情。而我呢,不幸地完全沒有繼承到父母廚藝好的這種天賦!所以,我決定不再為難自己。那以後,父親和母親再念叨我廚藝的時候,我總是跟他們說:“現在哪裡還吃不上一頓飯呀?飯館這麼多!只要咱兜裡有錢就行了嘛!何必要那麼辛苦,給自己找罪受呀?”
父親和母親見我這樣,沒轍,只好隨我了。
等我從職業學校畢業,到了一個比較偏僻的山鄉工作。沒多久,我發現,上館子吃飯的計劃泡湯了!因為在那個每天只有兩班車,方圓好幾公里的地方,“唯二”的兩個小飯館,衛生條件不咋地不說,還不是24小時都營業。
沒東西可吃,甚至要餓肚子,這對於一個吃貨來說,真的是太痛苦了!
在餓了好幾次後,為了不再餓肚子,我決定下次回父母家的時候,苦練做飯的本領。
神奇的是,當我真正決定“要學”做飯的時候,我一學就會,好像忽然之間就被打通了“任督二脈”,學會一道菜的時間超快,以前幾天學不會一道菜,那個時候,頂多看著父親母親做3次,我就學會了,而且,味道還不錯,可以讓口味挑剔的父親,也大力捧場。
於是,從那以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想學”沒用,可能你永遠也只是想想,永遠也學不會;“要學”才有用,因為“要”是一種決定,是一種動力,也是天賦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