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達先生走了。晚飯時,上中學的兒子問我知道嗎?這訊息已經充斥了網路,我當然知道。他問我什麼看法,我淡淡地說,沒什麼看法,就是人走了。兒子很不解我的默然。
是的,我有點默然。但是,這有什麼辦法呢?人走,再哀痛已無所用,甚至,也許走的人自己感覺是解脫的,也未為可知。從小到大,經歷了太多的死亡了,從恐懼到默然,已經看淡了生死。
從記憶中開始跪棚開始,就有了對死亡的記憶。那時,本族的人老了,晚輩要在靈棚裡的兩側,披麻戴孝地跪著,對弔孝的人迎來送往,那時並不像死者的兒女那樣哭得呼天搶地,只是麻木地跪著,連哭都不會。小學時經歷過一次地震,雖然地震並沒有造成什麼傷害,只是給夜間沉睡的人一個驚嚇,但卻喚起了我們小孩子心底的恐懼,互相討論著死亡和鬼的故事。夜裡 ,會輾轉反側,想著死去什麼都不知道的場景,長吁短嘆。
後來還經歷過一些死亡的訊息,初中同學的自殺,高中同學的早逝,乃至大學時的同學被毆致死,但這些都似乎離自己很遠,都像天邊的雲彩,飄走了,就飄走了。那時,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遠,甚至,根本沒時間想和死有關的事。
再後來,讀了儒家的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知生焉知死,讀了佛家的活在當下,讀了莊子的“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對生死看的也淡然了。那是躲不開繞不過的坎,既然如此,何必為這煩惱呢。
父親去世時,我曾經不能自已,感覺最親的人突然離開自己,不能接受,在以後很長時間,想起來都隱隱作痛,都會強烈自責。可是,反身一想,如果我死了,我會希望我兒子這樣以淚洗面,強烈自責嗎?想開了,頓時淡然。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個過程,雖然很沉重,但是卻是必然的路。老家有時勸慰死者的親屬,會說,死者都八十多了,也值了,死時走得順順當當,也沒受啥罪,這些寬慰人的話,其實也包含著對死的普遍認知。對於因病早去的老人,則會說,你看咱也到醫院看了,該治的治了,醫院都沒辦法,咱能怎麼辦?
從這些生活的經歷中,我對死看得更加淡然了,也默然了。去年,有兩個老同事因病去了,都走得安詳,因為疫情,沒有送上一程,但是,感覺他們就像公交車到站一樣,下車了。
吳孟達走了,莊子如果在世,或許會鼓盆而歌,認為生生死死,如四季輪迴,不過是又到了另一個狀態而已。活著的人追求幸福,喜歡長壽,這是好事,但也要看得淡一點。感覺周圍的人,富貴也好,貧窮也好,每個階層,都似乎不容易,有著不該有的疲憊。看開了,看淡了,也許會好一點吧,中庸之文說,君子素其位而行,在什麼位置做什麼事,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看開生死,活在當下,祝看到我這篇文章的人,祝所有的為生活而奔波的人,祝所有的人,都開心,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