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越來越喜歡釋放更多獨處的空間,曾經嚮往的熱鬧喧囂似乎也變得愈加不適,甚至當我們不得不身處嘈雜的環境中,內心也會不由自主地泛起陣陣焦慮與煩躁,我們甚至開始排斥別人的攪擾,開始學著慢慢剔除私人空間中不必要的雜物,開始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並沉迷其中。
剛和談了三個月的男友電話告吹,原因也許在大多數人看來幼稚得可笑,就是我單方面覺得這個男生太黏糊了。怎麼說呢?我不是個黏人的女生,而且不喜歡別人過多攪擾我的私人空間,但那個男生恰巧相反,他願意時時刻刻給在乎的人以無微不至的關心並不厭其煩地訴說他的生活瑣事。比如除了每週連續兩次的會面,每天下班會問我:“吃了嗎?”、“吃的啥?”、“為什麼不吃?給你訂外賣吧”、“在幹嘛?”…一開始,我真的很難適應,我覺得兩個人即使再親密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過多的關心也許會成為負擔,而且兩個人天天說話,哪有那麼多可說的。雖然感到不適,但還是覺得些許幸福,這就是戀愛的狀態吧。我以為我會被感化,甚至會慶幸自己找到了情感的歸宿,但我終究是錯了,就像分手後他給我的迴應:“你的圍城太高了,我還是無法涉足。”學校放寒假,我回家了,他在我上學的城市工作,加上疫情爆發,這意味著我們的聯絡僅限於網路。從我回家的第一天起他就每天給我打影片,持續了好久每次將近40分鐘,一開始還有話聊,也能聊好久,但越往後越覺得沒話說,因為我在家也沒有過多的社交活動,除了看書就是寫論文,要不就做做烘焙和手工,而他也是工作和家兩點一線,加上沒法見面,所以能共享的話題也不多,我也不想說一些有的沒的。大多數時候,我是一個傾聽者,聽他訴說他的往事、對我的說教以及相思之情,但有些事情說多了就會枯燥無趣,我的耐心也一點點流失,我明確和他談過,我希望我們能給彼此多一點私人空間和時間,不用每天都聊,又不是見不著了。可他不這樣認為,他覺得這是在乎一個人的方式,也是瞭解一個人必經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讓彼此更親密。雖然後來打電話的頻率有所下降,但只要打電話還是那些陳詞濫調,我漸漸覺得壓抑和煩躁。終於,在他又一個絮絮叨叨的來電之後,我心態崩了,我問他:“總說這些不無聊麼?你沒有其他事情可做麼?我幹什麼都要向你彙報麼?你哪那麼多情感訴求要發洩?”他反問我:“你知道愛一個人是什麼感覺麼?”我承認我當時失態了,我說:“我太累了,我在你面前沒有一點隱私,你甚至連我的生理期都要記備忘錄,太累了,分手吧!”也就是在這樣滑稽的場景下結束了這段感情,總歸一句:他義無反顧地給,我誠惶誠恐地退 。會有人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但我就是這樣的人,承擔不起過多的惦記和窺探。
其實我從小就是一個注重私人空間的人兒,比如不喜歡別人翻動我的物品,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也不行,不喜歡別人在我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時打攪我,不喜歡別人對我的事情刨根問底等等,只要涉及隱私,那就是我的底線。家人是瞭解我的,所以在這方面也給予了尊重和理解,但外人可不會這麼慣著我。就拿我讀研時來說吧,四人一屋,總有一個喜好打聽的事兒媽。按理說,室友之間不求親密無間,但求平安無事,我也是本著這個原則和大家和睦相處,總得來說同屋三年未起什麼大風大浪,但就有那麼一個可人兒,總喜歡窺探打聽我們的生活軌跡。比如,當你從外面回來,只要她在宿舍,就會問:“去哪了呀,和誰鬼混去了?”按理說這是室友間的關心,可以理解,畢竟離家求學,互相關心也是未嘗不可,可你總問總問就讓人反感了呀,而且在明知道的情況下還要問更是讓人不悅。而且每當你開啟電腦隨便瀏覽時,她總會冷不丁出現在你身後,表現出很關切的樣子問你:“在看什麼呢?”當你坐在床上看書時她又會好奇:“你看什麼書呢呀?”要是實在沒有讓她好奇的點兒.她就會在宿舍繞一圈然後自顧自地說著:“大家都在忙啊,看看你們在幹嗎?”每當這種情況發生,我感覺我已經被她硬生生剝光看透了,內心的惱怒一觸即發,但礙於面子,還是忍了,畢竟還要住到畢業,而且這姐們兒除了有點兒事媽,大體上還算得上一個品行良好的人兒。
我知道,人無法脫離群體而獨活,我們更無法擺脫這個社會與世隔絕。但我還是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都應該給彼此留有喘息的餘地,讓彼此有保留秘密的權力,這樣的關係才更為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