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導言:當我們回頭望去,那曾經支援我們成長的人都已經不在了,而我們發現自己能夠活下來,而且還將活下去。最終,我們需要走到那個人生旅途的目的地——整個陌生的世界變成了我們熟悉的家。有幸接觸自我成長,踏上一條沒有終點的旅程,一路荊棘一路收穫,成長需要一生的時間。身與心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精神的旅途啟程了,那情景像是乘一隻小船,在大海上航行,去尋找陌生的島嶼。我們全心投入航行,操舵駕駛,熟而生巧。但遲早我們會遭遇恐懼……然而,像所有的探險者一樣,我們像被某種東西吸引著,要去發現到底是什麼在等待著我們,而且,我們並不能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勇氣能面對它們。

——Pema Chodron

恐懼與生而來。

據詹姆士(William James)說,人在出生之時即有四種基本情感。首當其衝的是恐懼(其它三種是:憤怒,愛,恨)。馬斯洛(Abraham Maslow) 和蘭克(Otto Rank)都認為,出生是一種創傷事件,其中充滿了恐懼的體驗,因而叫“生之創傷”(the trauma of birth)。自出生之後,個體成長經歷中所遭遇的危險以及體驗到的恐懼,只是對“生之創傷”這個原型經驗的複製,即,個體就像是在再一次經驗“生之創傷”的恐懼一樣。

馬斯洛說:“對個體來說,出生是他的恐懼經驗的原型;我們的確傾向馬斯洛於這樣看,成人經驗的恐懼狀態往往是對‘生之創傷’的重新體驗。”簡•伍德(John Wood)在《你害怕什麼?》一書中形象地描述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最初體驗很可能是充滿恐懼的。我們被迫離開母親的子宮——一個柔和,溫暖,安寧,舒適的世界——進入到這個世界——它彷彿是一場充滿光亮,噪音,寒冷,疼痛的噩夢。嬰兒出生的時候,它害怕得身體緊縮,疼痛得面部扭曲,雙眼緊閉。也許,我們與母體脫離之後的第一種情緒就是恐懼,第一個反應就是躲避。”

世界似乎是這樣一個地方:一個人害怕進來,住了一陣子之後,又害怕離開。來非我所願,離亦無可奈何,從我們來到我們離開的這一段路程,又充滿著我們常常難以接受的害怕、擔心和焦慮。恐懼伴隨我們出生進入了世界,並且與我們一生的過程如影隨形,它滲透了出生,活著,死亡。恐懼與我們的生命關聯如此深密,以致我們要理解生命,就必須理解恐懼;而理解恐懼,對一個人來說恐怕是終其一生的難題。

從古至今,人類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恐懼。安格爾(James WAngell)在《學習處理恐懼》一書裡這樣陳述:“我們生活在各種恐懼之中。我們害怕被

拋棄,害怕失敗,害怕痛苦,害怕死亡。我們害怕上帝是虛構的,害怕生活不過是一場鬧劇。我們害怕陌生,害怕懷孕,害怕變老,害怕陷入無助,害怕被搶劫,害怕傷害,害怕看到人受傷害,害怕破產,害怕股市暴跌。害怕不被人所愛,又害怕愛別人太多;害怕受人關注,又害怕被人忽略。害怕陌生人。害怕電梯。害怕犯錯誤。害怕街頭地病。害怕老鼠。害怕地震。害怕血。害怕人上門討債。”

還有許多許多的恐懼、擔憂、焦慮,簡直舉不勝舉。擔憂、恐懼、焦慮這三種情緒狀態是互相聯絡的,但又各有自己的特點。擔憂往往表現為對某種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的恐懼性預測;恐懼是面對危險或威脅的應激情緒,它往往有明確的物件;焦慮也是一種恐懼,只是這種恐懼沒有明確的物件,也就是說,一個人恐懼不安,但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因而這種情緒狀態裡混雜著緊張,擔憂,懼怕,焦急。所有這些與恐懼相關聯的情緒,可以說是源自於一種深植人性的不安全感。因而,不安全感是許多心理問題的根底。

中國古代有一個寓言故事叫“黔驢技窮”,其中含有豐富的關於恐懼醫治的意義,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的恐懼心理,啟發我們學習面對不合理的恐懼和克服不合理的恐懼。

故事是這樣說的:

黔驢技窮。有一個人用船從北方運來一頭驢。當地的人不知道這個動物有什麼用途,就把它放到山裡去了。驢無憂無慮,每天在山坡上吃草。

有一天,一隻老虎路過,看到了驢;看到這樣一個龐然大物,老虎驚恐萬狀地逃跑了,它還以為自己遇到了一頭食虎的神獸呢。

老虎朝樹林逃去,回頭一看,驢並沒有追上來。過了一會兒,老虎悄悄溜到樹林邊練,偷偷打量著驢,見它還在那裡吃草,老虎不敢靠近它。

又一天,老虎不甘心,又來到驢周圍駿巡。突然,驢仰頭朝天,發出雷鳴般的叫聲,以至整個山谷都震顫起來。老虎以為這下子驢是要來吃它了,又驚慌失措地逃掉了。

老虎跑進樹林,見身後並沒有什麼動靜,這才平靜下來,又一次鼓足勇氣走出樹林,來到驢吃草的地方轉來轉去,悄悄打量著它。驢還在吃草,像沒有看到它一樣,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老虎在那裡打量著驢,雖然看不出它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但還是不敢靠近。時而,驢還會發出震天動地的叫聲,老虎依然感到心慌,嚇得忍不住要逃掉。

但老虎沒有跑掉,而是壯著膽子留在驢吃草的山坡,在那裡逗留得久了,也慢慢習慣了驢的叫聲。雖然還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前去跟驢搏鬥,但老虎終於敢跟驢靠近一點了。而且,有一天,老虎還跟驢有了一次身體的接觸。接著,老虎開始故意跟埋頭吃草的驢擠一擠,撞一撞,想試一試看驢到底有什麼樣的搏殺本領。

終於,在老虎不停冒犯之下,驢給惹火了,只見它抬起後腿,踢了這個討厭的傢伙一蹄子。老虎見之大喜,心說:“原來你的本領不過如此呀!”便立刻跳到驢背上,咬斷它的喉嚨,把這個一直讓自己恐懼不已的物件變成了一頓豐盛的美餐。

恐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陌生的事物尤其讓人感到懼怕。當我們懼怕某一陌生的物件,往往會把它想象得異常巨大而恐怖。老虎遇到驢的時候,經歷的就是這樣一個把陌生物件“巨大化”的心理過程。一個人會把恐懼的物件想象得非常巨大、不可戰勝,與此相對,他又會把自己看得十分渺小、無法匹敵。典型的案例是舊約記載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之地,他們滿以為上帝所應許的“流奶與蜜之地”只有奶與蜜,等待著他們去收穫這奶與蜜。當他們來到這裡,卻看到這個地方已經有人居住,並且建立了堅固的城池。這一切讓他們感到心虛。因此,他們看當地人都是巨人,相比之下,他們自己“如螞蚱”。把陌生物件“巨大化”是作出逃避的心理防禦。

選擇逃避往往出於對陌生物件的不真實的看法。當陌生物件變得熟悉,它就不再那麼可怕,也不再控制我們,不再使我們一味逃避。但是,熟悉陌生物件需要一個過程,因而,逃避有時候是合理的;甚至,我們常常是在逃避的過程中學習直面。非常重要的是,要前去面對自己陌生而害怕的物件,需要一次次嘗試著那樣做。在這個寓言裡,老虎因為不熟悉驢而害怕,因為害怕而逃避,雖然逃避了幾次,它還是回來了,並沒有一逃了之。想想吧,如果老虎逃開之後,至此躲藏起來,不再露面,它對驢的懼怕將成為永遠的懼怕。但老虎回來了,一次一次嘗試把自己暴露在自己陌生和害怕的物件面前,讓自己漸漸熟悉陌生的物件,也讓自己的恐懼在這個過程裡慢慢消減。這個過程就是學習直面的過程。

直面不貪一蹴而就之功,不管是在態度上還是在行動上,直面都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完成這樣一個過程,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情緒、耐心、信心、意志、精神的力量。直面是生命的合力的參與。霍克(Paul A.Hauck)如此建議:“當你試圖克服恐懼的時候,不要衝上前去,讓自己一下子面對一切;這樣做很糟糕,結果往往會與你預想的目標適得其反,使你原來的恐懼陡然增加十倍。最好的辦法是,與你懼怕的物件保持一點兒距離,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接近它。這樣,你會越來越適應你害怕的處境。”

1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人世間的分分合合,隨緣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