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時候,我覺得孤單是很酷的一件事情。長大以後,我覺得孤單是很淒涼的一件事。我們任何人不得不去面對一件事兒,那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孤單的感覺好像也在正增長。
一、孤單是種精神狀態,是自身所處狀態評價性感受。
小時候我們總是很歡樂,是因為那時候的我們心裡沒有太多的想法,我們的心裡只關注著當下的一天,怎樣快點兒把課後作業寫完,和小夥伴去玩滾彈珠、打遊戲,那時候的時光在我們的眼中是很純粹,很單一的,我們在當下的想法中沒有對未來的憂慮和憧憬,自然而然的享受當下的時間,讓小時候的我們感到過的非常愉快,從沒有過孤單的感受。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接受了很多教育,腦海中充斥著各種詞語的定義,我們漸漸用所想所思在深處的環境中尋找參照,去判斷自身的情感、價值觀和感受,於是當自己的所思所想未能有人所真正感同身受的時候我們便會孤單,孤單是種感受,是自己對自身精神狀況的判斷。
舉個例子,你和一群朋友在聚會,喝酒唱歌,如果當下心裡想的是痛痛快快的玩一通宵,今朝有酒今朝醉,那這次聚會無疑是一次快樂的體驗,但若你心想的是明天的花唄怎麼還,怎樣能有個好的方式,增長自己的才能,增加自身價值,你換視四周,發現沒有一個朋友能給自己提供有益幫助,內心一陣悵然,當下的聚會無疑變的吵鬧,瞬間孤單的感覺瀰漫全身。說到底,孤單的感受是感性的,若周圍的事物和心中所想不能高效對應,那孤單感便會出現。
二、現在社會的孤獨感日益增加,孤獨感年輕化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狀況,甚至催生出了各種社會問題。
前幾日,日本新認命的孤獨大臣就被網友津津樂道,政府設立職能部門去解決這一問題,可見事態的嚴重性,根據日本去年釋出的《第三次孤獨死現狀報告》:日本29歲以下年輕男女孤獨死比例已經分別佔到3.2%和8.9%。
孤獨死以肉眼睛可見增長的速度席捲在社會群體之間,尤其是年輕人的孤獨感更不容易被社會所察覺,作家菅野久美子說,日本是一個有著1000萬預備軍的孤獨死大國。
在中國,一份婚戀網站的調查顯示,單身男女的孤獨指數為78:68.9。而且,和通常的印象不同,只有一半的男性願意在感情中主動出擊。獨生、孤獨相關的話題是年輕人常聊常談一件事情,在前段時間的“網抑雲”話題熱度爆長中也能窺見部分年輕人的孤獨感,讓人不得不重視現狀。
三、孤獨感倍增的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發展問題。
在《群體性孤獨》一書中,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有技術界“弗洛伊德”之稱的雪莉·特克爾提出一個“悖論性議題”。技術,作為人際親密關係的紐帶,曾一度縮短人們溝通的距離(空間)和頻率(時間),但又是為什麼,人與人之間卻感覺越來越疏遠,越來越孤獨。究竟,是人們利用技術重新定義了交流,還是科技反過來重塑了我們自己?日益發展的技術縮短了人與人溝通的時空,卻又在拉遠人與人心靈間的距離,讓孤獨感增加。
四、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人生之路上我們必須學會單槍匹馬。
孤獨雖然並非一種疾病,但確是一種消極感受,尤其是夜深人靜、四下無人的時候,常常感受的非常強烈,有時候甚至影響情緒,心煩意亂,影響睡眠,讓人精神低迷,因此有必要有意識的做一些認知調整。
正視孤獨。我們生來就是孤獨,是獨立的一個人,和任何人的任何羈絆終將結束,只有自己一個人飄零,既然如此,那就為自己而活,有些人離開就離開了,畢竟我們要習慣孤獨。沒有永恆的燦爛。煙花雖然絢爛,可也就瞬息間,任何事物皆是如此,沒有永恆的快樂,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兒我們都是我們無力爭取和無能為力的,我們終究要一個人,默默地走完這一生,生命中能留下的就留下,留不住的沙,就隨手揚了它。不斷充實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既然不能要求別人,那就做好自己,去磨鍊,去修行,去提升自己的身體和靈魂,只有當一個人強大的時候才會參透自己,主宰自己的一切。其實人生不過如此,最後一句話與君共勉,若歲月靜好,那就頤養身心,若時光陰暗,那就多些歷練,生命中最困惑的,不是沒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沒有放棄,怎能擁有,不守寂寞,豈見繁華。
我是阿杰,95後自媒體人,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期待在這裡與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