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習慣是一種最不被人重視的存在,誰都會不在意它的作用。然而,習慣卻會把你導向成功或者失敗。良好的習慣能使平庸者成為人才,不好的習慣卻只能埋沒人才。

習慣就是在長時期裡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 習慣人皆有之。南方人習慣吃大米,北方人習慣吃麵條,這是生活習慣。有的人喜歡邊聽音樂邊學習,有的人則習慣於神情專注、不受干擾,這是學習習慣。有的人工作時習慣快刀斬亂麻、雷厲風行,有的人則習慣有頭有緒、條理不紊,這是工作習慣。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本性指的就是為人處世的習慣。“習慣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好的習慣帶來好的命運,壞的習慣導致壞的命運。任何一個好習慣的培養都不會是一蹴而就,輕而易舉的,習慣的形成,往往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當一點一滴養成好習慣時,成功的花朵正在我們的雙手中努力綻放。

生物學家將一隻跳蚤放進沒有蓋子的杯子內,結果,跳蚤輕而易舉地跳出杯子。心理學家用一塊玻璃蓋住杯子。跳蚤每次往上跳時,都因撞到這塊玻璃而跳不出去。不久,心理學家把這塊玻璃拿掉,結果,跳蚤再也跳不出這個杯子。

在很多情況下,人也和這隻跳蚤一樣犯同樣的錯誤。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而沒有達到預定目標時,不少人便灰心喪氣,認為這件事自己永遠都辦不到,忽視自身力量的壯大和外界條件的改變,放棄實現目標的努力。

多數人之所以走不出自己為自己設定的圈子,往往是形成思維定勢,陷在失敗的教訓或成功的經驗中爬不出來,一次次喪失機會。

任何習慣都不是不可改變的,有礙社會發展、有損人們利益的不良習慣都要積極地改正。比如隨地吐痰、在公共場所吸菸、大聲喧譁等不文明的習慣,都是可以改正的。

好的社會環境,在於參與者養成的習慣的維護,需要每一個人的積極配合。

有位畫家想畫一幅有關童真的畫,畫面中出現了某個孩子祈禱時的場景:孩子的手心向上交疊在一起,仰著一雙淺藍色的眼睛,滿臉的虔誠與安詳。母親跪在虔誠的孩子身邊。畫家對這幅肖像畫特別喜歡,深以為傲,並把這幅畫掛在牆上,起名《童真》。

那幅畫還一直掛在那裡。多年以後,畫家還想畫一副相反的畫,即一副關於表現罪惡的畫,可是一直都未有機會。一次,他去參觀監獄,從而得以實現了他的這個願望。於是畫面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在牢房潮溼的地上,躺著一個形容猥瑣、表情呆滯的罪犯。他的身體衰老消瘦,眼神迷茫空洞,罪惡在他的臉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畫家將表現童真和罪惡的畫並排掛在牆上,其實,令畫家沒有想到的是,這兩幅畫的原型是同一個人——第一幅畫作於他純潔天真的未成年時,第二幅畫作於他淪落為劣跡斑斑的罪犯之時。

習慣可以透過長時期接觸、或有意識地去培養,習慣有好習慣和壞習慣之分。例如:定期鍛鍊、事先做計劃、尊敬他人,這些都是好習慣;遇事總往壞處想、自卑感、總是怪罪別人等,這些都是壞習慣。當然,有些習慣無所謂好壞,例如:每天晚上淋浴,用叉子喝酸奶,瀏覽雜誌時從後向前看。由於習慣的不同,它不是造就你,就是毀掉你。無論什麼樣的習慣,都會在無形中影響著你的生活。

習慣真可以說是無處不有、無處不在、無孔不鑽。正因為習慣如此之多,以至於人們常常忽視它的存在,無視它的作用。但是,你可千萬不能輕視習慣的作用。好習慣是成功的助力器,而壞習慣則可能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絆腳石。大部分人努力奮鬥,為的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夠成功。想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認識到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因為我們如果沒有刻意去培養好的行為習慣,就會不經意地養成壞習慣。想要成功,或多或少都要勉強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或不擅長的事情。只有養成這樣的習慣,才能夠進步。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在沒有登上總統寶座之前,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凡事太愛爭強好勝,動不動就和別人打嘴皮官司,始終跟人難以相處。因為這個習慣使富蘭克林失去了很多朋友。他覺悟之後,馬上就著手改變自己的習慣,他列出了一個清單,把自己個性上他認為的那些不良習慣一一列在上面,並且從最致命的不良習慣開始,一直糾正到不足掛齒的小毛病為止。當他把自己的毛病全部刪除完畢的時候,良好的習慣遍佈全身,如去傾聽、去讚揚、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去愛、多付出等等,結果,他變成了美國曆史上最受尊敬和愛戴的總統之一。

事實上,失敗的人和成功的人之間,有很多東西相同,而往往在習慣方面卻有很大的差異,正是這些不同造成了他們不同的命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習慣是在長時期裡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習慣可以塑造一個人。只有改掉壞的習慣模式,你的人生才能做出重大改變。除非你現在處於幸福、健康、平靜、安寧和自立的狀態,並且在各方面都已獲得成功,否則,改掉那些對你有害無益的習慣模式,將是你人生的首要任務。

其實,每一位成功者都有許多良好習慣致使成功的故事。蕭伯納堅持"該先做的事情就先做"的習慣使他成為著名的作家;愛迪生堅持想睡就睡的習慣,保證了他工作時有極高的效率,使思維保持活躍,從而有了一個又一個發明創造;約翰·洛克菲勒堅持工作有張有弛的習慣,使他成為了全世界擁有財富最多的人之一。

既然習慣是一種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和傾向,那麼你就能體會到習慣的巨大威力了。人是一種生性懶惰的傢伙,天生下來就會偷懶。這種偷懶的表現就是我們總是趨向毫不費力的事物的那一面。比如人的思維,我們說的思維定勢其實就是一種習慣。一旦你的思維形成了定勢,那麼這種思維習慣就將決定你的思維成果。如果你的思維習慣於開拓、創新,那麼你就能很容易產生新奇的想法、冒出思想的火花。如果你的思維習慣於凡事穩妥、沒有積極創新的意識,那麼你的大腦就只能產生保守的、步人後塵的觀念。就如同你已養成了刷牙的習慣,你睡前睡後連想都不想就會走進盥洗間。這就是習慣的作用。當我們每天重複做相同的一件事情時,那件事情就會成為習慣。所有的習慣都是養成的,良好的習慣同樣也是養成的。即習慣還有另一層含義:常常接觸某種新的情況而逐漸適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習慣成自然"。

許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壞習慣"的影響。我們已將錯誤的響應程式植入我們的潛意識和中樞神經系,我們理解事物的方式和行為舉止都基於這些錯誤的程式,無論它們有多麼荒謬和錯誤,也不管它們會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多大的破壞。因此,我們必須將這些程式從我們的大腦裡刪除,改掉那些消極而有害的習慣模式。

許多節食者在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放棄了,原因是因為他們逐漸會產生一種被剝奪的感覺。他或她想要減肥,想讓自己的形象看起來更好,卻不願意放棄暴飲暴食。他/她的腦子裡充斥著食物的誘惑,想得越多,誘惑就越大,他就越想吃東西。最後,想吃東西的慾望戰勝了減肥的意志力,節食宣告失敗。

我們不應該自欺欺人地認為可以單純地透過自我約束來改變我們的人生,幻想我們可以強迫自己做出積極的改變。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要減肥,他/她就必須改掉暴食的習慣,不再以暴飲暴食的方式來緩解精神上的壓力,或彌補因需求未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失落感。一直以來他/她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樣他/她只會讓自己產生負疚、沮喪和焦慮的情緒,而在這些情緒的作用下,他/她就會抗拒改變。

在做出改變之前,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並承認你確實有不好的習慣。如果我們不承認自己的毛病,我們就無法克服它們。如果對我們的毛病,我們只是嘴上說說,那麼我們只會使它們更加根深蒂固,我們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會白費。只有當我們真正想要改掉壞習慣時,我們的意志力才能發揮作用。通常我們只是想要擺脫壞習慣帶來的負面效應,而不願意從根本上改掉它們。

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就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同一個動作,重複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同一個想法,在21天裡重複出現,就難以改變,變成習慣性想法。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者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它就會佔據你的心理,形成你的信念。

習慣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7天。此階段的特徵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進行改變;對這種新的改變,你會覺得不適應,感到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階段:7~21天。不要放棄第一階段的努力,繼續重複,跨入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特徵是:“刻意,自然”。對新的改變,你漸漸適應,已經覺得比較自然,心裡也比較舒坦了,但是若不留意,你還會有可能恢復到從前的狀態,因此,你還仍然需要刻意提醒自己進行改變。

第三階段:21~90天。這一階段的特徵是“不經意,自然”。這一階段被稱之為“習慣性的穩定期”。這時期,一個人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過程,某項習慣就已經成為他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該習慣會自然而然地不停地為人們"效勞"。

“勿於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習慣的養成總是在於小事的作為之中,而人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發現自身的問題時,試著改變自己,從小事入手,漸漸培養自己的習慣。

3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心之所念皆是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