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你沒有看到這朵花的時候,你和花都在世界上普通地存在著,互不影響,當你看到這朵花時,它的顏色讓你一驚。從這裡,我們知道,花是自開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擾亂我的心,卻由我所決定的。

我看時,花是花;我不看時,花非花。凡事由心,無心則無物。

陽明先生探索“發於心”,非“唯心”,是指儒者處世,以自心所發,進而構建完整的“意的世界”。

意是陽明心學鏈條中的中點,是“心之所發動”,著手於“存物”上,連結“心”與“物”的橋樑。

心的本質是無善無惡的,而是“意念”動了之後就有了善惡,所以,管住自己的意念很重要。

我們的意念天空行馬,無拘無束,附著在事情上,附著在待人處世上,決定了事情的發生和發展。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從事情上管理是無效的,因為信念的“發生”不經改變,信念還會生髮出類似的需要被管理的人和事。

如何審視和改變我們的信念呢?

還是繼續學習陽明先生。

他的心學有三個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王陽明年少時候還是程朱理學的天下,那時主張格物窮理,認為理是透過格物求來的。但是王陽明曾經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沒有格出什麼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場。後來王陽明在龍場,置身石棺之中,才終於悟到,萬事萬物都在自己心裡,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義也是由你的內心賦予的,向自己內心求索就可以。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知道的理一定要與現實發生聯絡才有意義。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動,其實還是不知道。

致良知:求得內心之理,然後去行動,去體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毛主席將王陽明視為自己的精神導師,更是稱其為自己的“傳教之人”,他把陽明心學歸納為兩條,一在貴我,一在通今。

所謂“貴我”,就是指“心即理”;所謂“通今”,就是指“知行合一”。

心即理,既然道理不必外求,那麼一個人專注於自己的內心,專注於完善自我就可以,只要自我成熟完善了,那麼事功不過是水到渠成。

這讓毛澤東擺脫了早年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思想。宇宙在我心中,我心即是宇宙,更是讓毛澤東有了吞吐日月的氣魄。一代偉人的氣象就此成型。在後來毛澤東的詩詞中,那種睥睨山河、指點江山的氣勢便是由此而來。面對中國紛亂的時局,也就有了從容不迫的自信。

知行合一,王陽明曾經說過,知行工夫,本不可離。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親口吃一吃。王陽明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說: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麼,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

所有的事都是好事,如果不是,我們可以觀照的是自己的意念,看見即得道,從心出發,設計自己的生命藍圖。

7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與過去和解告別,一起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肖戰先生,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