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富蘭克林說:一個人種下什麼,就會收穫什麼。我們如果真誠地待人,別人也會真誠地對待我們。

俗話說,損人一千自損八百,損人害己的招數終究會落下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後果。總而言之,歷史的因果,種什麼因,就有什麼果。

任何一件讓自己能獲益的事情,都是有成本的,都需要投入。為什麼有些人平時戴著面具,就是為了逃避投入。但是,面具如果戴得太久了,就會長到臉上,想要揭下來,非得扒一層皮不可。

只要我們靜心參悟,就能感悟到任何結果的背後都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操縱著今世的一切。無論你稱它為因果還是前定,他都是超然存在的、不變的。

這就是信仰自誕生之日起,能夠維持千萬年不變的原理。信仰完美地解釋了這個世界,以及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眾世界,並完美地解決了許多制度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信仰與道德是人類必備的德行。如果人類缺少了道德規範,不知道最終有一個賞善罰惡的世界,那麼,人對世界的認知就會像其他動物一樣,只顧眼前利益,不知道這世界還有人力不可控制的事物,當然也不會有敬畏之心。更重要的一點是,人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今世的一切不平等足以讓人絕望。

如今,真正接受信仰所指導的世界觀的人並不多,雖然很多人聲稱自己有信仰。行為主義的理念告訴我們,看一個人不要聽他說什麼,而是要看他怎麼做。

你看那些說自己是信士的人,他們平時怎麼對待主命功修,如拜功和天課等,就知道他們的信仰程度。因為任何信仰,都要靠行為去落實並衡量,並不是一個稱謂。

禮拜的意義在於人類認識到了自身的侷限,因而虔誠地向真主傾訴自己的心情。每一天五次禮拜時間都是人生的一次嶄新開始,它預示著另一變化的來臨。

我們透過每天五次虔誠地傾訴,接受真主的安排和啟示。真主說:“你的主的確知道你禮拜的時間,不到全夜的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生而為人,我們一定要分清什麼是小事、什麼是大事,有些事可以裝糊塗,忽略不計,但有些事需要赴湯蹈火,不惜為之捨命。

造物主賜予我們生命,我們可以用來追求愛、追求美、追求享受,但那些都不是真正值得犧牲的。

喬布斯臨終說自己荒廢了生命,追求到的錢沒有什麼用,忽視了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情,懊悔不已。

我們都知道愛惜自己的生命,這個本能意識是所有動物都有的。我們應該活得有價值、有尊嚴,不能像螻蟻般地苟且偷生。

有人說慾望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其實是人性中的貪婪才是導致人們迷失自我,偏離正道的主因。因此,構建道德社會,必須淨化人的心靈。

信仰是道德的根源,也是一面直照人心的鏡子,是醫治當今世界所有社會病的一劑良藥。單憑法律、制度,只能管表面,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而信仰的力量能直達人心,長期持久。

穆聖時代,由於人們普遍有信仰,而且是不參雜他人思想的、最純潔的信仰,所以當時的社會繁榮鼎盛。這也與那一批捨生取義、忠肝義膽的聖伴分不開。

他們維護正義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真主說:“他們與真主締約之後,破壞盟約,並斷絕真主命人聯絡的,且在地方上作惡;這等人,確是虧折的。”

從古至今,道德總是約束和規範著人們的行為。如果人的內心裡沒有道德觀念,那麼,整個社會秩序就會發生危機,這是任何法律都代替不了的。

其實,一切道德都來自於信仰,信仰是道德的源泉,繞開信仰談道德,其實都是在空談。我們常聽到有人提倡建設公民道德,卻很少聽到倡議建設公民信仰,這是很遺憾的。

眾所周知,道德能彌補知識和智力的缺陷,而知識和智力卻無法彌補道德的缺陷,但好多人卻不知道信仰才是建設道德的根本。因為信仰不僅僅是人生生活的準繩,也是決定一個人人格的基礎。

如果一個人對任何事情上都採取無所謂的態度,那就說明他已經什麼都不怕了,既然他的信仰喪失了,那還談什麼倫理道德。

一個民族如果缺乏在信仰指引下的對群體行為的約束,那麼即使他們擁有非凡的智力和激情,也將陷入無道德的深淵,然後在互害中走向毀滅。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已屢見不鮮。

西方曾經非常流行享樂主義,這也成為近年來道德淪喪的誘因,這種以感官享受為生活追求而導致人類生活狂亂的趨勢,應該引起人們警覺。

縱觀古今中外,凡是有信仰的人,其精神生活、物質生活、道德生活都比較完美。因為有信仰,他就會自覺地從內心規範自己、約束自己,不亂來。

信仰會成為一種力量,成為他人性當中的穩定劑。真主說:“信仰並且行善的人,他們的主將因他們的信仰而引導他們,他們將安居於下臨諸河的幸福園中。

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這個社會是公平的,一個人如果經常做惡事,一定會有惡報,一個人多做善事,一定會有福報。古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善惡到頭終有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規範自己的行為。真正聰明的人,從不做這2件事,好運不斷,福澤子孫,希望你也能學習一下。

隨便發脾氣,做人要懂得剋制自己的脾氣,你在發脾氣的事實,有沒有想過會傷害他人,讓他人不舒服。我們都知道,人總會有脾氣,但是並非所有人,都該承受你的脾氣,一個經常發脾氣的人,不僅僅是個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更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因為遇到任何事情,總以為自己發脾氣就可以解決。

有些領導在管理下屬的時候,總是喜歡透過發脾氣來豎立自己的威嚴,可結果是什麼呢?表面上,下屬們對他畢恭畢敬,可是實際上每個人都看不起他,認為他只是個會發脾氣的紙老虎。甚至有些心眼狹窄的小人,會記恨在心裡,伺機報復。

真正有能力的領導,一定是會以理服人的。劉邦和項羽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項羽脾氣暴躁,很多部下其實都不太信服他,但是劉邦卻懂得以理服人,平易近人,最後統一了大漢。

因此,做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隨便發脾氣,更不能透過暴力去解決事情,這樣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災禍,福氣自來。

背後說人壞話,名人不說暗話,做人千萬不能在背後議論他人,更不能說他人的壞話。所謂沒有不透風的牆,你在背後說他人的話說,甚至詆譭他人,萬一不小心落到當事人的耳朵裡怎麼辦。

如果對方很大度不計較,也許只落得一個尷尬,但是如果對方記仇了,最後招禍的是自己。但是這也怪不得別人,誰讓你喜歡在背後說他人的壞話呢。

因此,做人一定不要在背後議論他人,不要在他人背後說壞話,這是最基本的道德素質要求,你說要是有一個人表面上跟你關係很好,但是背地裡卻到處說你的壞話,你是不是覺得這人特缺德,以後再也不想跟這種人交往了。

所以,做人要懂得做好自己,少議論他人。真正聰明的人,都不會說他人壞話,就算有想法也會藏在心裡,爛在肚子裡。這樣才能杜絕因說壞話引來的災禍。

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上了誰,不是說說而已,不是花言巧語的欺騙,而是用心去關愛人,用行動去打動人,用愛去溫暖人。你愛的人,懂得了你的心,感受到了你的愛,才會更愛你。

遇見是緣分,不珍惜,再好的緣分,也會消失。一個人心寒了,就是依然愛你,也會果斷離開。

要享受愛情的卿卿我我,就要付出愛情的真情實意。愛情的路上,誰都別敷衍誰,欺負誰。

福報有因果: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一個有福氣的人,不是無緣無故的福氣,是自己賺來的。你給予別人的越多,得到的福報越多;你吝嗇自己的東西,不捨得給人,福報就越少。

有舍才有得,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你幫助別人,即便沒有得到感恩,但得到了“心安理得”的心情,感覺人生踏實,過得充實。

福報,是天意,更是人為,是一輩子堅持修善,修心,修緣。一生行善,福報不請自來。

孝順有因果:孝順是榜樣的力量。農村有句土話:屋簷水,點點滴。也就是說,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不管走多遠,年紀多大,總是血脈相連,走不出家的“屋簷”,還是“家裡人”

因此,一個越孝順的人,老了,孩子也會更加孝順你。因為你的孝順,就是榜樣,是最好的道德教育。如果你對父母不孝順,甚至老死不相往來,那麼你的孩子,也會有樣學樣,不會對你噓寒問暖。

事業有因果:越努力,越幸運;越執著,越成功。一個人,越努力越幸運,越執著越成功。人不幫忙,老天也會幫你。所謂機遇,其實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努力的人,是順從了天意,抓住了機遇,讓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

那些天天抱怨生活,埋怨老天的人,後來都是“一事無成”。理想之花,要用汗水澆灌,而不是用“口水”來吐槽。

人生有因果: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也有四季。年幼是春天,是播種希望,是學習做人的道理,是樹立理想的方向;青年中年是夏天,是灑下汗水,澆灌理想之花,讓理想變成參天大樹;老年是秋天,是收穫人生的果實,是享受生命的樂趣;徐徐老矣,是月落歸根,是生命的輪迴。

幸福的人生,都是自己種下的“幸福因子”,是用一生的追求,來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

人在做天在看,凡事都有因果。因此,人生一輩子,多行好事,莫做壞事,多行不義必自斃,日行一善得善福。

做人,一定要知道,萬事萬物皆有因果,善惡終有報,所以平時一定要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做以上2件事,福氣就不請自,子孫也會有好的福氣。

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善有善因,惡有惡果,誰也逃不了這因果定律。人生中的一切善惡報應都有因有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你有好的報應和結果,是今生和過去世種下了善的種子,才有今生的好的果報,你有惡的報應,命運不濟,是今生和過去世造作了惡的因,才有不好的受報。

對於今生的報應,我們看得見也容易相信,你做了好事,努力了,便有好的命運和成就,你做了惡事,乃至殺人放火,當時就有惡報,法律也饒不了你,我們不相信的是過去世的惡因,到了今生會有惡果,為什麼有的人會大富大貴,為什麼我們卻普通貧賤?

佛說;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大善大惡,就不會有大富大貴大起大落,人生一切命運遭遇,都有前因後果,我們之所以不相信因果,是因為心靈迷惘,智慧不足,佛看得見因果,明明白白告訴你,要我們一心向善。

我們要想在生活中有好的結果,就要多做善事,多種善因,只有心存善念,多行善舉,才會有好的福報。自己的因果自己承擔,不抱怨,不怨天尤人,不嗔恨,不動怒,生活就是一場修行,把惡果嚐盡,再配合真心善行善舉,人生才能苦盡甘來。

佛說: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不要不相信因果,這個世間沒有誰能逃脫掉因果定律。

我們的老祖宗早就告誡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又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早來與遲來,我們今天的話,正義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

善惡都是一心所造,莫以善小而為之,莫以惡小而不為。你做了善惡之事,可以欺騙了別人,但你欺騙不了自己和老天,俗話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舉頭三尺有神明,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你的賬總會在你的生命中積攢著累加著。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因緣會遇之時,果報現前,惡貫滿盈,必定會受到正義的懲罰,大善大義,一定會被人們推上道德的高山,抬進聖賢的廟堂。

佛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生活中的我們,大多都是隻在乎結果。遇到人生的順境,得意忘形,以為自己有多麼了不起,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對別人瞧不起,早已埋下了有朝一日遭受輕視屈辱的種子,卻不知因果報應,冤冤相報。

生活中,有苦果就會有苦因,當我們命運不濟,動輒遭遇困境,我們就會怨恨命運不公,造化弄人,卻不知道回頭懺悔,從自身找原因,甚至會為了達到目的,費盡心機,不擇手段,錯上加錯,惡果到了來世還償還不盡。

菩薩畏因,就要從自己的起心動念處,省察自己的行為和想法是不是積極的,是不是善的,你沒有對別人的善行善舉,你沒有利益眾生,就不要說自己的命不好,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多行善事,廣結善緣。

佛說:一切皆因果,花開富貴,福田自種。我們的心田,就是自己的福地,你若想花開富貴,就要福田自種。你的每一言,每一行,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播撒在自己心田的種子,有朝一日,種子就會發芽,開花,結出果實。

你種上蒺藜不會收穫玫瑰,你種上小草,不會長成大樹,你若任心田荒蕪,你一定會煩惱叢生,沒有好的結果。

生命不會無緣無故,有因一定會有結果,有果一定會有原因,你種上好的善因一定會有好的善果,人生在世,善待自己,做一個善良的人,善待別人,做一個利益眾生的人,不計得失,不計付出,就是最好的修行。

人生要學會只問耕耘,莫問收穫,相信付出必有回報,也許在眼前,也許在來世,因為因果不虛。

儒家有一句名言說:“正則守經,亂則從權”。在面對一些特殊情況時,可以暫時把原則擺在一邊,變通行事。

古人講:“惟謙受福。我們做人,無論到了什麼地位,獲得什麼成績,達到什麼高度,如果能時刻保持謙卑,不高傲自大,才能愈發強大,更進一步。別林斯基說:“一切真正的和偉大的東西,都是純樸而謙遜的。

保持一顆本心,戒掉你的傲氣,別被它左右自己的心態,生活才能順利舒服,一路積極向前。

做人,要善良,乾乾淨淨。有人說:善人被人欺,善馬被人騎,做善良的人會很吃虧。

善良的人,也許會吃虧上當,也許會流淚受傷,可是,善良總會有迴應,一個善良的人內心是豐盈的,踏實的。

老實人可能吃一時的虧,不會吃一輩子的虧;善良帶點鋒芒,才能更好地發揮你的善良。

時間久了,生活自會給你豐厚的回饋。做個好人,修顆善心,善有善報,惡有惡果,平生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人可以聰明,但是別太圓滑,更別太精明。

不要老想著佔人便宜,這年頭誰也不比誰傻幾分;別人對你好,要懂得感恩並回饋好意;不要因為蠅頭小利,繁雜瑣事,透支了別人對你的信賴和支援。

人生很短,誰好誰壞,時間會給我們答案。做事,要堅持,有始有終。做事貴在持之以恆。

每個人都有三分鐘的熱情和動力,但是未必有天長地久的堅持;一腔熱血未必能成功,堅持到底才能有收穫。

人生輕易不要說放棄,多堅持一會,多忍耐一次,即便沒有達到決定的目標,也會有一定的意外之喜。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世上,沒有誰的生活是容易的,比你過得辛苦的人比比皆是,不要抱怨生活對你的不公。比你過得好的人也不用嫉妒,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別人可能比你付出了千百倍的努力。

一天太短,在一睜眼一閉眼之間就過去了;一年太短,在一暑一寒之間就過去了;一生太短,在一睜眼到不睜眼之間就過去了。

人生的過程,就是一天天組成了一年年,一年年組成了一輩子,然後在一哭一笑一嘆息之中完成了一生。

不管你一生過的好不好,怎麼過,在時間的長河裡,你只不過是河水裡的一點漣漪,不知不覺中一生的時光就從你身邊溜走了。

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而我們的青春走了,就再也沒有了年輕,只能跟隨命運的齒輪一路向老奔去,來到人生的盡頭。

四季可以輪迴,電影可以重放,失去的時光,帶走的青春,便再也找不回了。小時候,我們以為時間很多,生命很長,好像永遠都不會老去,一晃眼,有些人只能是過去,有些事只能留在記憶裡。

生命中總是有很多的人,很多的情,在擁有時,我們不懂珍惜,在失去時,又後悔不已。

所以,能相遇的人,能相愛的人,能成為親人的人,都實在太難得,有著莫大的緣分,更需要珍惜。

所以,在一起時,能相愛的別牽手,能擁抱的別敷衍,能不發脾氣就別發脾氣,能多陪伴一天的就多陪伴一天。

一輩子不長,對自己好點,對身邊的人好點,多一些珍惜,才會少一些遺憾,因為下輩子不知道還能不能再遇見,因為不知道還有沒有下輩子。

人在做,天在看,多做好事,少做惡。舉頭三尺,有神明,公道自在人心,做人,得饒人處,且饒人,別得寸進尺,步步緊逼,逼得人退無可退。

善良是做人的根本,懂得退讓,是做人的智慧,退一步,萬事休,是積福,跨一步,是禍,沒了福。

做事,要有良心,好事多做些,多積德,多做善事,多積福,好事做的多,善舉行的多,必有後福。

做事,不計後果,善惡不分,什麼惡事都做,什麼壞事都乾的出,為了利益,朋友不要,為了自己之私,坑害別人,惡行傳千里,還不知悔過,這樣的人,早晚遭報應,福氣早晚會敗光。

舉頭三尺,有神明,善有善報,做事有良心,做人有善心,自然修得善果,福氣多多。惡有惡報,做事不講良心,見義忘利的人,早晚會得惡報,禍不單行。

人這一生,是福是禍,都在今生的修行,要想一世圓滿,就多行善,要想地獄開門,你就為所欲為。

人這一生,做了什麼善事,做了什麼惡事,都逃不過老天的法眼,一一都記在那裡,到時都會一一還給你。

嘴巴道一千次好,不如行動一次好,一個人的善舉不是嘴裡吹出來的,是真真切切做出來的,是一言一行,體現出來的。

人人心裡都有,一杆良心稱,眾人眼裡都有,好壞是非分明,舉頭三尺,有神明。逃得了眾生眼,逃不了法眼。

人心只有一顆,做多壞事的人,裝滿了惡行的人,晚上噩夢纏身,鬼來敲門,白天吃不好,晚上睡不好,惡事做的多,眾人會收拾你,老天會收拾你,自己也會為自己的惡果買單。

要相信,善惡終有報,是非黑白總會清,日久見人心,作惡多端的人,會得惡報,行善助人為樂的人,會的善報,如果還沒報,只是早晚的事,善惡有報,因果輪迴,皆是定數。

做人,一生清白,一世乾淨,問心無愧,不怕吃虧,不怕上當,活的安心,睡得安穩。

人生的路上,儘管善良,能幫人時盡力幫,人在做,天在看,你的善良不會吃虧,人會回報你,老天也會佑著你。

一個人活著,心要是善良,活的必然坦坦蕩蕩,舒舒服服,心安理得,一個人要是惡念一波又一波,人不敢收拾你,天會收拾你,人不敢欺你,天會罰你。

舉頭三尺,有神明,你做的壞事,瞞得過自己,瞞不過天,瞞得過現在,瞞不過長久,人在做,天在看,公道自在人心,早晚會原形畢露。

做人,要做好人;做事,要有良心,一心向善,才是積福積德,造福子孫;做人,沒有良心,好壞不分,壞事做盡,修了一身孽果,坑了自己,也害了後人。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善心修的善果,惡念不滅,很難修成正果,現在的行為,都是你以後的果,善有善果,惡有惡果。萬事都有因果,善惡,終有報;善的善報,惡的惡報。

人生就是一個過程,人,從哭哭啼啼來到這個世上,就是兩手空空,從小到大,從大到老,不過是一場從生到死的過程,從空著手而來到空著手而去的過程。

在這一場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不想遇到的人,,會經歷很多不想經歷的事情,會有很多的不容易,會有很多的不順心,更有很多的不開心。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曾經都是懷揣著一顆潔白無塵的心來到世上。

曾經我們也天真過,只是後來,經歷了一些事,也看清了一些人,漸漸的對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對這個世界有了新的認識。

懵懂的年紀,總是用真心去換真心,卻有太多的真心付出,卻沒有看到結局。

有多少次日日夜夜的努力,多少淚水和汗水的拼搏,換來的不是想要的成果,而是天意弄人的失望。

人生的路上,真的沒有那麼多的一帆風順,事事順心,有多少的日子是熬過去的。

我們都是這時間的過客,紅塵世間的因果,在這無盡頭的時間裡,在這因果輪迴的塵世中,在這有限的生命過程裡,我們要修的一顆心,一個心態。

人生的路上,一切皆有因果

相由心生,境由心轉,每個人的一生都賦予了不同的內容,就如一張白紙,每個人在上面畫的景色都不一樣,不同的心境,描繪出不同的人生。

世世皆輪迴,萬般皆有因,凡事皆有果,生命中所經歷的,不管是苦的辣的,甜的酸的,都是自己該有的人生。

人生的路上,總有些時候明明知道走錯了,還是不捨得回頭;明明知道這份感情不屬於自己,還是堅持一直守護。

生命中有太多的事,太多的情,說不清道不明,或許人生就是這樣,有時糊塗,有時清醒,或許這也是一種幸福。

人生路遠,慢慢長途,不必去奢望完美,去指望事事如意,不必去苛求自己。

有的路用腳去走,喜歡在路上,悲傷也在路上;有的路用心去走,只要心不走到絕路上,生活就不會走到絕路。

有的時候,經歷過一些挫折,走過幾條彎路,摔過幾次跤就贏得了一個嶄新的自己。

人生挫折很痛苦,但痛苦就是財富;愛恨情仇折磨人,但每一次折磨,都是一種修行。

任時光慢慢變老,坐看風起雲湧,靜待花開花謝,一切皆是因果,也是最好的安排。

別人欠你的,上天會還你,即便是天不還你,你的努力和堅持,生活也不會虧欠你。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老天自有公道,只不過是時間早和晚。

坦坦蕩蕩的做人,內心就會安寧從容,縱是受到委屈,不必抱怨,受到真心對待的人算計你,你也不要恨,老天都會幫你收拾,善惡必有報應。

無論什麼時候,你都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懈堅持,積極努力。任他風雲變幻,人世無常,我們只要順其自然,做善良的好人好事,別人不曉,天知曉,天會回報你。

雖然,我們這肉眼無法一下子洞穿這塵世裡浮華的背後,隱藏了多少醜陋。但是不要在一條路上死磕到底,前面若是萬丈深淵,你沒有能力更改它,無法過去,那就轉換腦筋,繞道而行吧!在一棵樹上吊死的人,都是傻子,不光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愛你的親人和朋友。

人不光要為自己活,還有為你的親人活。人活著不是目的,過的舒服有價值,才是目的。

人活著,就會犯錯,犯錯不怕,就怕知錯不改。古語有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也沒有一生無過的人,是人就不可能完美。

相傳聖人孔夫子,也曾看到弟子抓了鍋裡做好的飯就往嘴裡送,而心生不滿,覺得給師傅的飯,卻讓弟子先嚐著吃了,是不尊重自己。

然而他並不知道,那飯上不小心落下的灰塵。弟子不能把灰塵的飯拿給師傅吃,這才是尊重。故而眼見不一定為實,因夾雜著主觀意識,判斷難免有誤。當孔子知道真相後,眼睛和心,也有不可靠的時候。因此,時間會給你一個完美的答案。

人這一生中,總要犯一些過,走一些彎路,走彎路沒事,只要能夠到達目的地,沒有半途而廢就好。

人,不管什麼時候都要讓自己擁有一個清醒的頭腦,一時的糊塗不怕,就怕一世的糊塗。

做錯事不怕,就怕不知悔改,執迷不悟,一條道走到黑。人無完人,第一次的過,是過,第二次的過,那就不能再做原諒了。保持一顆清醒睿智的頭腦,才能懸崖勒馬,讓其人生更加美好。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可以活成一道溫良的風景,活成如詩如畫的模樣。認真走好每一步,慎重每一步。

遇到適合自己才能的工作,放手努力去做,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讓你的人品打折,做好每一件事情,不光是對信任你的領導的交代,更是對自己內心的交代。

品行好的人,是一道陽光,自帶光芒,做一個具有高貴靈魂之人,唯有靈魂高貴者,才不會被任何時代褻瀆。

生活中也好,工作中也罷,都要做到德藝兼修,善待生活,善待家人和朋友,熱愛你的事業。

柏拉圖說:“如果不幸福、不快樂,那就放手吧。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每一個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事事都做到稱心如意,與其苦苦糾纏,還不如淡定從容地笑對人生。你要學會放下,放下執念,放下一些負累,好讓自己輕鬆一些。

懂得放下是人生之智慧,能夠放下是人生之境界。學會放下,放下過去,放下傷痛,放過自己。放下是一種解脫、一種頓悟,學會放下,人生才精彩。

人生為何感覺心累?問題就在於你還沒有學會放下。放下壓力,獲得輕鬆;放下煩惱,獲得快樂。學會放下,便會讓腳步更輕盈,心永遠不會疲憊。

人生就是少一些遺憾,多一些心安。學會捨棄,進也從容,退也淡定。漫漫人生路,學會給自己減壓,學會放下,微笑向暖陽。努力做一個淡定的人,不爭不搶,安靜生活。

人生的事,沒有放不下的,只看你願不願意放下。其實,這世間事,沒有什麼事是真的放不下;也沒有什麼人,是真忘不了,只看你願不願意去放下。

人活一世,學會放下,得不到的別不甘心放下。快樂並不是你擁有的多,而是計較得少,會放下的人,才真正懂得生活。

人生註定有缺憾,不如選擇坦然放下,讓心歸零,這是斷開煩擾的開始。過去即成事實,無法改變,那就坦然接受,一笑而過。

人活著,要的就是一份自在和灑脫,世間沒什麼事是放不下的。有些不快,你別記得太清;有些不幸,你別想得太深。這世間事,你看開了,也就不重要了;放下了,也就不會累了。

學會釋懷,該放下的放下,讓一切順其自然。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有時候要學會放下,才能讓自己過得開心,生活才會變得美好。

越是看重的,越得不到;越是在乎的,越抓不住。最好的放下,是學會釋懷,一念之間,天地皆寬。

很多時候,越是看重的,越得不到;越是在乎的,越抓不住。放下並不是不進取,而是一種低調的智慧。唯有放下,釋懷,才能不糾結,不迷惘。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接受真實的人生,而不是完美的人生。”有誰能一生晴天沒有風雨,又有誰能永遠風光無限。唯有懂得放下便得安然。

人生苦短,我們都應該學會釋懷,看淡生活賦予我們的種種無奈。學會釋懷,不亂於心,不陷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學會平靜地接受現實,學會對自己說聲順其自然。

學會放下,讓心歸零,不執迷,不糾纏。人就怕執迷不悟,就怕糾纏不清,讓心不得清靜,不得安寧。我們這一生,會碰到很多不順心的事,如果事事較真,那麼難過的是自己。

電影《臥虎藏龍》裡有一句很經典的話:“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開啟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我們都要學會放下,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特別是過去的那些傷痛,就不要讓它再影響今天的生活了。該放的放,不要再執迷糾纏,這樣你才能過下去。

一個人倘若慾望太多的話,只會讓身心揹負著沉重的包袱,生活也會變得越來越累。放下吧,別和自己過不去,淡然於心,從容於表,優雅自在地生活,才是人生的高境界。

生活的隨意一點,心才會更輕鬆;活得隨緣一點,才能更自在。淡看榮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平淡的日子活出精彩,才是對自己最好的善待。

人生短暫,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擠不進的世界,不要硬擠,難為了別人,作賤了自己;做不來的事情,不要硬做,換種思路,也許會事半功倍;拿不來的東西,不要硬拿,即使暫時得到,也會失去。

夢,不能做得太深,深了難以清醒;話,不能說得太滿,滿了難以圓通;調,不能定得太高,高了難以合聲;事,不能做得太絕,絕了難以進退;情,不能陷得太深,深了難以自拔;利,不能看得太重,重了難以明志;人,不能做得太假,假了難以交心;世,不能看得太清,清了難以作為。

好多事就像雨天打著的傘,你衝進房間就狼狽倉促地把它收起來扔在了一角,那褶皺裡仍夾著這夜的雨水。過來了很久再撐開,一股發潮的氣息撲鼻而來,即使是個晴天,也會令你想起那場遙遠的雨。

我們這一生,會遇到很多人,緣分皆朝生暮死脆弱如露水。唯獨與你,像是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

一段路,走了很久,依然看不到希望,那就改變方向;一件事,想了很久,依然糾結於心,那就選擇放下;一些人,交了很久,卻感覺不到真誠,那就選擇離開。一種活法,堅持了很久,依然感覺不到快樂,那就選擇改變。

當然,話也要說話來,“從權”也只能是不得已而為之,在正常的情況下,還是要“守經”,要堅持原則的。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裡,每個人都在面臨許多挑戰和壓力。而一旦壓力過大,人往往就會不自覺地被焦慮的情緒牽著走。

越是在壓力大的時候,越要學會沉住氣。告訴自己,所有的事情,都要在循序漸進中完成,無論你有多期待得到一個好結果,它都是急不來的。

就像一朵花的盛開,需要經歷四季流轉,一棵樹的孕育,需要經歷漫長年輪。人生也當同此理,太過於焦慮,只會自亂陣腳。

唯有沉得住氣,遇事不慌亂,方能立於不敗之地。拋去浮躁,靜下心來,認清現實,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你會發現,當你越冷靜,遇事就會越無畏,所帶來的結果才會越順利,這才是一個良性迴圈的過程。

聽過一句話,成年人最重要的能力,是管理情緒的能力。要努力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

歐陽修說:“泰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意思是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見,迅雷劈破柱子也不驚慌。

沉著淡定,是一種大智慧,更是一種大格局。它能讓人在狂風巨浪中揚帆遠航,在險惡混戰中笑傲江湖。

它能讓人不拘於眼前的利益得失,在縱橫捭闔中收放自如。人,需要平心才能靜氣,靜氣才能幹事,幹事才能成事,成事才能致遠。

平心需要修煉,靜氣需要涵養。涵養靜氣的過程,就是在追求一種平衡,營造一種和諧,積蓄一種底蘊,成就一種境界。沉著冷靜,淡定從容,是我們立身做人的強大人格力量。

三毛說:“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就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裡,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人的思想完全屬於自己,可以保持,也可以改變,可以與人分享,也可以獨自冥想。沒有誰可以鑽進我們的腦袋,看看我們在想些什麼。的確,控制自己的思想,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支配。

不可能在沒有任何思想體驗的前提下,不求上進就產生一種感覺或者情感。去掉了大腦,“感覺”能力也就不復在,因為感覺本身就是對思想的一個意識反應。

如果能夠控制自己的思想,就能夠確定自己的情感,並且懂得如何應會生活中出現的某些情形。或許這樣就不會再抱怨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

如果我們回顧自己生活中曾經做出的選擇,尤其是沒能做出的選擇,我們就會懂得我們應該對自己的感受負責。

我們現在的處境完全取決於過去所做出的種種抉擇,因此,試著做出新的決定,一定會影響到時未來。

孔子曾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人的交往,都是栽在了“言之無度”這四個字上。不幸的是,許多人仍然認為有話直說是一種真性情。事實上,這是一種不會說話的表現。

俗話說:“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掏一片心。”人與人間的關係是在交往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

對於一個新朋友來說,即使你對他有好感,但畢竟交情不深,對彼此的情況也沒有足夠的瞭解。

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宜過早與對方深談。畢竟,我們不能確定對方是否對我們懷有好意,還是別有用心,或者是心存利用的想法。

懂得與朋友保持一定的距離,凡事採取中庸之道,懂得在交流之初適可而止,不在別人面前表現出衝動的行為,學會做一個傾聽者,這才是一種成熟而明智的交友之道。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感情沒到那個地步,你便輕易掏心掏肺,這不僅得不到對方的認可,也很容易引起別人的懷疑和不安。

其實,即使我們彼此之間沒有任何惡意,面對認識不夠的人,話題太深,還是會導致很多尷尬。

就像電影《一個時代的婚戀觀》之中,有這樣一個橋段:主人公查爾斯在朋友的婚宴上遇到了一位前來搭訕的普通朋友。他和那個人只是泛泛之交,彼此並不熟悉。問候過後,查爾斯卻突然問:“你女朋友還好嗎?”朋友聽了,笑著說:“她已經不再是我的女朋友了。”

話音剛落,查爾斯迫不及待地安慰他:“別難過,有人說他和湯米一直有染。“聽了這話,朋友先愣了一下,在極度震驚的表情下吐出了之後的半句話:“她已經是我的妻子了!”場面瞬間凝固了。

俗話說:“交淺言深,乃君子之大忌。在生活中,很多人在與人交流時都會陷入一種誤區,那就是交淺言深。

兩個人明明認識的時間很短,卻彼此稱為稱兄道弟、勾肩搭背。這樣的人心思耿直,很討人喜歡,也能很快融入集體,但也最容易被人欺負。

通常來說,交淺言深可分為有兩種:一種是在並不熟悉對方的時候,就跟對方“推心置腹”;另一種是雙方都不熟悉的時候,主動談論一些比較私人或秘密的話題。

針對第一種,要提高警惕,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該說的不要說。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試想,如果一個人輕易地將自己的心事廣而告之,豈不是將自己的弱點和缺點暴露在人們的視線裡,使自己處於危險中嗎?民間有句諺語說:“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針對第二種,我們應該剋制好奇心。如果主動打聽不太熟悉的人的私事,很容易得罪別人,引起他人的反感。

例如,辦公室裡新來一個美女同事,如果我們貿然問人家“你有男朋友了嗎?打算結婚嗎?”可以想象,人家肯定會把我們當成擁有八卦靈魂的“大嘴婆”。

總之,作畫講究留白,做人也亦是如此,人情也是如此。與人交往,若是將自己的心扉敞開得太快,不僅是對自己不負責任,也是對對方的不尊重。感情需要慢慢培養,我們需要給雙方足夠的時間去了解彼此。

忙忙碌碌地做點事兒,是對生活的熱愛。只要不懈怠,日子就有奔頭,日積月累也能彙集成一個又一個里程碑。

《左傳》中還有句話說:“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就是說:真正優秀的人,懂得讓自己看到那些重大而長遠的事情;而普通人只細小的、眼前的事情。思路、格局、機會,這些東西人人都有,但人人都不同。

如果想要拉開自己與身邊人的差距,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開啟自己的思路——果斷放棄手中的雞肋、不輕易把決勝利器示人、不輕易和老資格的人鬥法。總而言之,思路決定出路,你的思路越清晰、越獨特,就越容易獲得成功。

凡事太認真,苦了心,累了自己,世間有很多事情,不是我們能強求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若自己盡力了,剩下的隨緣。

凡事順其自然,不可強求,但求無愧於心。人這一生,有人把你當神話,也有人把你當笑話,沒關係,做好自己,明白“花若盛開,蝶自飛來”。

每個人都有天然的使命,每個人的身體形貌都是獨立的,各有各自的精神,隨性生活,各自有各自應承擔的責任。

“人之貌有與也”,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的相貌是相對的,外形不能妨礙,我們精神生命獨立的人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價值,人活著要順其自然,不要輕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用靜坐來觀察自己的內心,用意念來克服內在的私心雜念。

煩惱除卻自己,又有誰能強加到你身上?有句話說得好“我心獨靜,誰能妨礙我”。

少年時代的王陽明,耳濡目染的是經書、科舉和功名。讀書而金榜題名,是進身的黃金之路,也是成為封建貴族和進入權力中心的唯一道路。

然而戲劇性的是,癸年參加科舉落選,他父親的同僚和許多賞識他的人來安慰他,宰相李西涯跟他開玩笑說:“汝今歲不第,來科必為狀元,試做來科狀元賦。”

還在楊才露己階段的王陽明逐“懸筆立就”。諸老皆呼“天才!天才!”後來有嫉妒他才華的人說:“此子如果取上第,目中不會有我悲矣。”來年即丙辰科會試,果然因有人嫉妒而名落孫山。

王陽明科舉落敗,原因就在於他違背了自己既入乎其中,又超乎其外的章法,用力太猛,適得其反,這對於功名心還極強的他來說深感挫敗的。

然而他一想,這才是真正需要格的物,要順應自然的常態,加強自己心的修煉。擁有財富和榮譽,不光是光環那麼簡單,更多的是一種責任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自然就是生命的方式。有時候,過於倚重外物與環境會讓你充滿煩惱,得不到快樂的往往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我們四處尋找解脫煩惱的途徑,殊不知,並沒有人誰捆住你的手腳,真正難以擺脫的是困於心中的那個瓶頸。

打破心中的瓶頸,清除掉心中的垃圾,你就可以在屬於自己的天空中翱翔。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活得不夠單純。

不要刻意去追求什麼,不要向生命索取什麼,不要為了什麼去給自己設定障礙,簡單而自然,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人心會越來越複雜。生活通常都很簡單,只是人們用自己的心讓它變得撲朔迷離。

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因外在的影響,而總是為難自己去做痛苦抉擇。便會懂得生命簡單的快樂。

我們的一生,許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抉擇,只需遵循生命自然的方式,隨性生活便好。

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有道人的生命情調。就道家來講,人生是沒有目的的,即佛家說“隨緣而遇”,以及儒家說“隨遇而安”。隨緣而遇的同時還要堅持個性,不受任何限制。身做入世事,心在塵緣外。

王陽明曾提出過一個“俟命”的生死態度,“俟命”就是認命。但在王陽明看來所謂的認命和隨性,並不是隨便,而是順其自然,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慌亂、不忘形。

既然天賜予了人們這樣的形體和生命,也賜予了人們自由生活的權力,不要忘記,大自然永遠比人類更加包容,不能包容我們的,往往我們自己。

人生中的許多事情如同一罐鹽,將一罐鹽放入一碗水中,你嚐到的是苦澀的滋味,將這罐鹽放入一湖水中,你嚐到的卻是滿口甘爽。讓自己的心變成湖水,自然嘗不到人生的苦澀。

做人做事都應如此,莫讓心境侷限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心如大海,便可達到出世的境界。

老子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意思是說:“這世間一切原本都是空虛而寧靜的,萬物也因而能夠在其中生長。

因此要追尋萬物的本質,必須恢復其最原始的虛靜狀態。萬物的生長雖蓬勃而複雜,其實生命都是由無到有,由有再到無,最後總會恢復到根源。”

一個人成不成功切除了外界給予個人的條件外,還和個人的心態有關。就像王陽明一樣,他可以“每日宴坐草菴中”,也可以“我亦愛山扔戀官”。

縱觀王陽明一生,平國安邦、著書立說、馳騁騎射,全無中國文人的懦弱單薄。他動靜兼入極致,頓悟深遠,知行合一,於平凡中體現偉大,以入世找那個明見其出世的心境。

人人都想追求幸福併成就一番事業,在人生的路途上肯定要遭遇很多的挫折和苦難,這個時候就必須靜其心,淡泊名利,學會選擇與放棄,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

責任,是一種天賦的使命,人生是一連串的責任累積。人的一生,要對自己負責,要對父母負責,要對工作負責,要對社會和國家負責。

沒有責任的人是空虛的,不敢承擔責任的人生是脆弱的。敢於承擔責任,才能獲得別人的尊敬和信任,獲得人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責任就是每個人一種使命,每個人都應該有責任感,每個人都應該不辱使命而努力。

就如王陽明在洞中悟道的時候,他還頓悟出子女思念父母是小孩的時候就有的,如果子女連父母都不想了,勢必會滅絕種族和人性的。

責任能激發潛能,也能喚醒人的良知。給人責任,也就是給了信任和真誠;有責任,也就成就了尊嚴和使命。“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在王陽明看來,人生就是一連串責任的人累積。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存活的意義,而只有他自己用生命才能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個答案就是“責任”。

責任的力量是無與倫比,是責任使落葉歸根,是責任使烏鴉反哺,是責任促使運動場上的英雄為了祖國而拼盡全力。就算是擁有再大的能力,如果沒有責任也成就不了大事。

所以無論是罪惡還是汙穢,一旦遭遇責任這樣的主題,都會如陰暗角落裡的蟎蟲,在陽光中無處可逃。

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決定著一切,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對於普通人來說,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自己,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道德經:人生最該信仰的東西,是自己的良知和品德。拋開財富的層面,單從素質修養的角度去看待現在的人群時,會發現所謂“上流”就是一個笑話。

當這個世界都在犯錯的時候,並且以錯誤的標準作為自己的三觀時,對的反而成了一種錯誤。

就像現在的這個世界,因為人性的卑劣性所驅使,大多數人都將自己的德行修養放在了財富的層面之後,從來沒有人察覺到這是一種錯誤,更沒有人感嘆這一社會亂象背後的噁心程度,在世俗之人皆麻木的狀態下,這種心態驅使著人類走向可笑的地步。

以財富將人分為三六九等,人生的主角全是因為他所佔據的名利而定,這個世界是多麼荒唐。

難道這個世界不應該以德行為人生最根本的修養嗎?難道不應該以良知和善良為一個人最起碼的品德嗎?

《菜根譚》說: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受享毋逾分外,修為毋減分中。獲得名利的事情不要搶在別人前面去爭取,積德修身的事情不要落在別人的後面,對於應該得到的東西要謹守本分,修身養性的時候,不要放棄自己應該遵守的標準。

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歸類為天生,但是一個人的德行修養一定是後天養成。他的環境,他父母本身的觀念影響,以及他所接受的教育和他所經歷的人生種種,都形成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人格,但是在一個人格養成的過程中,如果失去了以德行為標準的過程,那麼這樣的人格,便是整個社會乃至世界的悲哀。

東漢時期有一個文學家叫王符,年輕好學,非常有節操,性格耿直,不苟同於世俗,正是因為耿直,所以仕途不太順暢,但是很受人尊敬。

同時代有一個人叫黃甫規,退休之後迴歸鄉里安度晚年,很多父老鄉親知道他回來了,都來看望他,一起敘舊。

這個時候有一個用錢財賄賂而得到太守之職的同鄉也離職回家,來到黃甫規家中拜訪,黃甫規因為德行問題對他嗤之以鼻,看到他之後不讓其坐下,太守這個時候倍感冷落,有些侷促。

皇甫規譏笑著對太守說:“你在雁門當太守的日子,過得很滋潤吧?”太守當時羞愧的無法回答。在這時家中僕人通報,說:“有一個叫王符的來拜見。”

黃甫規早就仰慕王符大名,聽到王符來拜訪,急忙從床上坐起,衣服都來不及扣,穿著拖鞋急切出去迎接,見面就拉著王符的手敘舊,將太守扔在一旁,太守尷尬的站在一邊,無人理睬,手足無措。

這個故事並不能代表世界的全部,但是卻是人生最好的見證,見證的是一個人具備德行,足可立足人世的道理,這正是我們需要信仰的根本。

可笑的是,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裡面,很多人只是信奉投機取巧能夠讓自己獲利的原則,而排斥所謂以德行修養人生的道理。

因為他們認為投機取巧,可以快速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的確是的,有一些人的確透過投機取巧短暫獲利,但是,這個世界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並不是單獨的一場比賽。

人生並不會因為一場比賽的輸贏就獲得整場人生的成功,想要讓自己的人生有一個好的結局,德行才是在人生這場持久戰中打勝的根本。

如果從廣義的角度審視人生的整個過程,你會發現,人生也並不會按照你所設想的狀態去存在,而不以德行為基礎的投機取巧,只是人道層面的機巧手段,從客觀角度而言,這一切又是背離天道的根源,糟糕的同樣是自己的人生。

如《道德經》中所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物,是不能憑著主觀意願施為而改變的,憑主觀意願施為必定失敗,所以那一些自作聰明失去德行修養的投機取巧,能夠讓你在世間站多久呢?

所以,我們應該信仰的是以德行為根本的人生,用自己的品德和良知,來塑造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即便丟掉了眼前的得失利益,在人生長久的路上,也能使靈魂活得更豐富。

“慎獨”就是修養自我心性最好的一個狀態,無論位居人前還是人後,都要秉持一種乾淨至誠的心思。

人的內心一旦多了太多的慾望,無法達到至誠的時候,人生也就會走向退步的階段,埋沒的是自己的心性,退化的是自己的良知。

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思想決定命運,性格成就事業。很多人都奉行這一句話,但是很多人卻用一些偽劣的包裝炒作,自我設計來代替了踏實的那一份至誠的品質,太多的人早已背離了內心的至誠與乾淨,到處充斥著虛無和浮躁。

好像現在的年輕人,身上堆砌的全是急功近利的心思,到處尋找著捷徑,尋找著那一份能夠讓自己快速滿足理想的投機取巧功夫。

但是當人生背離了至誠的狀態後,生活給他留下的,只有浮躁之後的虛妄和心靈的一片狼藉。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公司花了許多代價,去租了一塊麵積很大的沙化農田。想在這一塊農田上進行變現,於是就對於這一塊沙化的農田進行改造,他們首先使用的方法就是治理這一片沙化的土地。

他們把所有的土地全部翻了一遍,什麼也種不出來,沒辦法,只好棄之不管。但是當他們拋棄這一片土地之後,本身就已經有一些沙化之地的土壤,被他們折騰的一片狼藉,成了真正的不毛之地。

而相比之下,有一片還沒有翻動的地方,雖然是已經沙化的土地,但是地表結實,而且表面還有一些生命力旺盛的草,這一些草就是阻擋徹底沙化的“一堵牆”,但是現在這“一堵牆”已經毫無作用。

這樣一個結果,無疑就是最糟糕的結局。對於生命也是如此,有的時候一些人本身的命運,即便是沒有想象的那麼好,但是也不至於太差。

而很多人總想折騰,用虛偽的演技,用拙劣的方式,企圖去“改造”這一片相對於穩定的地帶,但是當你真的做的時候,不但達不到你想要的目的,反而會讓曾經的人生越來越糟。

因為你早已經背離了最純真天然的那一份本性,背離了最天然的那一片“土壤”。人生所有的謊言都是拙劣的演技,而人生的至誠,才是最珍貴的那一份財富。人生最低階的智慧,就是狡詐的小聰明。

總以為小聰明給自己的人生帶來的是巨大的收益,但是當跳出那個愚昧思維之後,才知道這一切是多麼可笑。

《道德經》中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踮起腳跟用腳尖去站立是站不牢的,大跨步前行也是走不遠的,只看見自己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以為是的人辨不清方向,自我誇耀的人顯不出來功勞,自高自大的人不可能長久。

人生所有的虛偽,所有背離本性的偽裝都是不牢靠的,也是不長久的。那些虛偽對於人生而言,毫無意義和作用,只會讓自己徒勞無功。

這就是人生最大的愚笨,但是很多人卻深陷於此無法自拔,更無法認知,真是可笑。

有這樣一句話,叫做: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個人,當他快要離開的時候,他所說的話就是出自內心至誠。

因為他已經走過人生的風雨,經歷了太多太多的波折,而曾經的自己也陷入了一個愚昧的侷限之中,但是當他快要離去的時候,他知道生命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人生也沒必要太再做太多拙劣的演技,不需要再去遮掩。

之前所有拙劣的演技,虛偽的狡詐和現在生命即將結束的這一刻相比,都顯得毫無意義,是那麼浮誇,那麼虛無縹緲。

所以,這是人生至誠,保持內心乾淨的根源。人生,別想太多,也別給自己的人生戴上太多虛偽的枷鎖,人生至誠、乾淨,就是最好的狀態。

共勉!

3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