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2021開年心願#

凡事過往,皆為序章,2021,我想用這幾個心願,以更好的姿態去擁抱你。

讀書

梁文道曾說過:

讀書到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

讀書是件小事,但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堅持。

奧巴馬出身於一個貧困的單身家庭,即便如此,他也從沒放棄過讀書,他的母親更是在凌晨四點半給他講課。

在一個演講中奧巴馬告訴學生,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把學上好就能拿到好工作的美夢,讀書是為了擁有更多的選擇。

一本書當你買下來的那一刻,它就不再單單是一本書,而是一份沉澱的的知識,是生命裡重要的一塊磚。

這些磚累積起來,會逐漸成為我們內心一面堅固的精神之牆,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價值觀體系,形成批判性思維,勇於邁出腳下未知的一切。

讀書可能不會改變我們的命運,但可以保證我們正確的對待命運;

讀書雖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不讀書會攔住很多出路。

2021計劃讀書型別:成長型思維和談判溝通。

相關書單:《高能量姿態》、《先發影響力》、《賦能》、《思考快與慢》、《能力陷阱》。

談判溝通能力:《高效演講》、《關鍵對話》、《掌控談話》、《非暴力溝通》

提高自己底層認知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在1973年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模型叫冰山模型。

所謂“冰山模型”,就是將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劃分為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在的冰山以下部分。

冰山以上部分包括人的知識、技能等外在表現,相對而言比較容易改變和發展。

冰山以下部分包括人的自我認知、社會定位、深度思考、格局、價值觀、品質、動機等,是人內在不易察覺且難以測量評估的部分,但卻對人的行為和表現起著最關鍵的部分。

我們的底層認知就像這座冰山,海面上看不見的部分才是真正體現一個人能力的部分。

正如電影《教父》裡面的一句經典臺詞:

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那我們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底層認知能力。

① 多學習。

認知需要底貨支撐,必須多學習,吸收知識,就像大樹一樣,每天都需要吸收眼光和養分才能不斷成長,人也如此,如果不學習,只憑空想象,非常容易產生焦慮。

② 深度思考。

在這和大家分享一個思維方法叫“綠燈思維”。

出自成甲《好好學習》一書,裡面他提出人的兩種思維模式:紅燈思維和綠燈思維。

紅燈思維的人,往往不願意嘗試新東西,不願意做出改變,長此以往,成長會非常緩慢。

真正能夠幫助我們持續成長的是綠燈思維。

就是遇見不同意見,第一本能反應不是反駁,而是深度思考,我可以怎麼用它來幫助自己?往往能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對待新認知。

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總結和創新,這樣在面對更復雜的事情時,可以得到更合理的認知。

人是群居動物,透過交流,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社群關係。

每個人的思想,其實多少都會影響到別人,亦或是反過來被他人影響,多和優秀的人交流,透過識別對比各自的思維區別,說不定可以開啟一扇新的窗戶。

保持寫作。

娜妲莉.高柏在《心靈寫作》中說:

練習寫作意味著你最終得全面探討自己的生命。

去年11月份,在我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最迷茫茫的時候,有幸遇見了媛創寫作。

經過一段學習後,寫作帶給我最直接的一個變化就是更喜歡靜心讀書了,對周邊事物思考的角度也在慢慢變化。

其實,在我們這個快時代,每天被各種形形色色的時尚、訊息包圍,靜下心來做一件事,變得越來越難能可貴。

寫作就跟修行、坐禪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有深度思考,珍惜並洞察生命的種種精髓,拋開雜念,聆聽自己內心世界。

寫作帶給我第二個變化就是溝通能力有所提升。

比如平時很多不知道怎麼說出口的話,但是在寫作後,表達的話術就會比較有邏輯,有想法,有感悟。

其次,寫作是一個探尋新知的過程。

我記得在課程裡,媛媛姐說:

很多知識不是在寫之前就知道,而是在寫的時候才知道。

這句話我越來越覺得很有道理。

讀書、寫作、積累素材、實踐、反饋,這看似是一個迴圈,但實際上每次寫作在尋找靈感、素材的過程中,都能發現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新知識、新角度。

那2021年,我的計劃是保持寫作,把這個習慣堅持下去,輸出優質內容,和讀者一起努力,一起成長,一起去看更大的世界。

早起早睡,保持運動。

今年嘗試每天早起,一週下來發現:

能花半個小時沉浸式閱讀,寫一會文章,不緊不慢吃完早餐,然後出門工作,有一種掌控一天的感覺。

我們常常會說早睡早起,但很多人都有熬夜的習慣,我之前就是不到時間點根本睡不著,第二天就會給心理做暗示,晚起一會,長期迴圈下去,就形成不好的習慣。

在這裡分享兩個早起的辦法。

① 無利不早起。

明確自己的目標的計劃,給自己動力。

② 潛意識力量。

有句話說的好:

鬧鈴叫起來的早起,都是被動的,不情願的早起,更是無法長久的早起。

嘗試利用自己潛意識力量,每晚睡覺前與自己內心對話,囑咐自己明天6點起床,最近用這個辦法,我發現自己差不多在5點40這個點就會醒來。

關於運動,自從參加工作後,就很少有運動,明顯感覺自己體制不如上學時強。

2021年的目標是每週保持至少2-3次運動,改善自己的體型,每週末快走一次。

做點無用的事。

梁文道曾說過:

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些時刻。

不知何時起,我們講究快速、工作、生活、學習,都是功利地直奔目標,過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中國人不做無用的事,因為一代人接著一代人,受思想的洗禮,我們似乎習慣了只做有用的事。

比如說:唸書的時候,家長覺得看閒書沒有用,畫畫沒用,愛好沒用,又不能給高考加分,又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沒前途,只覺得高考中考重要,高考重要,一切都排在它們後面。

旅行時,我們習慣去擁擠的地點,直奔目的打卡拍照,卻從來沒有用眼睛好好看看風景,感受人文氣息。

可是哪些喜歡和愛好就真的無用嗎?

多年後的我們會發現,恰恰在哪些無用的喜歡裡,有著自己的興趣,如果沒有那些興趣愛好,生活才是真的很無趣。

所以,我們不能只看有用的東西,也要學會汲取無用的東西。

因為每個看似不起眼無用的技能,或許都會在關鍵的時刻成為你行走世間的工具。

善待自己,享受孤獨。

隨著我們長大,與慢慢朋友漸行漸遠;

隨著我們長大,父母愛你的時間就會越來越短;

隨著我們變老,孩子的愛終會逐漸分給其他人;

而我們最不能辜負的人就是自己。

2021,我要學會善待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每當完成一個階段的目標就給自己一份小獎勵,學會享受生活,多出去走走看看,適當放緩腳步。

關於孤獨,《奇葩說》裡顏如晶說過這樣一句話:

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真正的內心孤獨。

以前我挺怕一個人的,總覺得一個人做事會引來別人異樣的眼光,在公司面對不熟悉的人,即使自己心裡不情願也還是會搭話,怕被說不合群,可後來我發現,一味的合群,反而讓我在這個過程中一度失去自我,常常有負面情緒。

在讀了作家劉同《一個人就一個人》之後,慢慢學會了與自己和解,與其在喧囂中盲目從眾,不如忍受寂寞。

2021,我要學會與自己相處,在獨處中不斷充盈自己。

分享一句在書裡面很令人心動的一句話:

此刻,哪怕你是兩個人,也要保持一個人,別放棄一個人時的愛好,堅持一個人時的獨立,留一個人時的思考,喜歡就呆在一起,不喜歡也能瀟灑的轉身。

與父母多溝通。

知乎上有過這樣一項調查:有哪個瞬間讓你覺得父母老了。

有個網友是這樣回答的:父母開始尊重我了,以前我說的,他們都覺得是錯的。

以前總想在爸媽面前像個大人,感覺自己好像什麼都知道,也不肯聽他們多一句勸。

今年回家有個明顯的感覺就是,我爸媽不再說我了,因為他們感覺自己跟不上我的步伐了,只是靜靜的聽。

由於工作性質,我雖然在家辦公,但幾乎沒有空餘時間,到年底才放假,這中間也沒有和爸媽多聊天。

走的時候,我媽恨不得把家裡所有好吃的用的都裝在我行李箱,我爸站在車窗邊看著我流眼淚。

等發車時,我才想起來,回家連一張照片都沒和他們照,心裡挺難過愧疚的。

以前總覺得和父母有很多來日方長,工作後才發現其實能陪伴在他們身邊的日子少之又少,一輩子說長很長,說短也很短。

2021,多花點時間,每週和父母打一次影片電話,耐心陪他們說說話,哪怕嘮一些家長裡短。

花開不言散,友誼不嫌久。

和閨蜜一起度過了十多個年頭,從小學、初中、到大學。

她喜歡鬧,我喜歡靜,她喜歡辣,我喜歡淡,雖然不一樣,但每次我們都能不約而同的為對方考慮。

她畢業後就出來工作了,那時候我還在上學,很多朋友畢業後都不在聯絡了,但我們一直聯絡。

去年我畢業來廣州找工作,沒工資,沒地住,她直接說你來吧,我養你,現在我們依舊是一起。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

友誼是棲息於兩個身體中的同一靈魂。

我覺得比起靈魂,我們好像是彼此之間的另一個自己,雙方會互補。

我懂你的欲言又止,你懂我的沉默不語,一起互相督促,相互鼓勵,共同學習,成長進步。

2021,我希望,下一個十年之際,我們依舊能像現在這樣:

從來都不會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在彼此曾經最黑暗的時候,陪你一起等天亮。

最後,我想說,走的慢,但一直在路上。

2021,加油,努力努力再努力。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我是單絲兒,願陪你一起努力,一起進步,一起成長,一起去看更大的世界~~

8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平淡歲月,素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