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任務都是不同的,有的是來喝酒的,渾渾噩噩過一生,有的是來坐牢,受著束縛終生煎熬,有的是來掙錢,為了錢奔波勞碌一輩子,有的人……
我們都哭著來,但如果能夠好好修已,把自己的這輩子任務完成了之後,老的時候是可以笑著離開的。
君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一個重要目的是修已,透過修已從而能夠感應他人,進而能夠通感天地,最終達到輔佐天地生化萬物的大德功能。
修,是自省,吾日三省吾身,指的不只是三次反省自己,三在古代代表的不是三,而是多,所以每天時時刻刻都反省自己,找出自己的不妥之處並且修改才能夠進步。
如果實在是找不到呢?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找不到自己的過失就有可能是自己停滯不前了,這時候更加要反省了,所以這就是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重要性。
當反省到自己的錯誤之後一定要改正,論語第一句話我們從小就讀錯了"學而時習之":學了就立刻要複習,這樣就會快樂。天吶,那我學了那麼多東西,還要有一大堆作業來複習,居然還說這是快樂的,你這不是騙小孩嗎?這也間接地導致了我們對於這些所謂的仁義道德不屑一顧。
但這隻能說是教這個知識的人教的過失了,學而時習之,指的不單只是複習這樣一個簡單而表面的內涵,複習是當代應試教育的產物,按照這個來走,人固然能夠短時間裡獲得更多知識,成績也會很快提高,但人只會變得越來越笨和沒有靈性,所以更為妥切的說法是,學了之後就馬上去行動,學了之後就馬上去修改,這樣子我們才會感到快樂,這樣的學習我們才能夠永無止境的進行。"朝聞道,夕死可矣"很多人都是表面的解釋這句話,明白了道理,死了也知足了。所以就有人說,明白了道理就要去死,那我寧願不明白。其實這也是對這句話的誤解,這句話是聖人替老天說的,而上天有好生之德,是不可能想讓我們死的。這句話的意思應解釋為:早上明白了道理,知道了自己原來道理的錯誤性,晚上就讓這些錯誤的道理死亡了,就不要把這些錯誤的道理帶到明天了。
只有這樣一種時時刻刻的反省和反省到問題了之後立刻去改變,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得道)
修已,有三境,層層遞增。
象,體現在可以看得見,可以摸得著的部分。例如我們的麥田功課,你今天做沒做功課都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在這一重境界修煉好處是可以讓我們立刻行動,因為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容易就能夠修改,所以也就會有成就感,但這個成就感很小,因為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越是不珍惜,所以經常會有一些人發奮做了幾天功課,做著做著感覺很難很累,然後又該幹嘛還是繼續幹嘛不了了之了。
理,體現在看得見的東西背後的道理,世間萬物,任何存在都是有道理的。麥田功課的背後更是有無數前輩們總結出來的道理,如果能夠明白這些道理,明白這些功課是如何能夠改變我們的道理,那我們就進入了更深一個層次的修理境界,改變我們以前的偏執的理,用更加合理的理來推進我們的實踐。
情,這是既有象又有理的修煉,這是一切的原點,我們去追尋的戒色養生的想法來源於它。如果當初不是你發現了自己的墮落,內心中燃起的那種需要強烈改變的情感,你不會邁出第一步,所以我們發奮成長的動力來源於他,它是一切的源泉。只有你內心當中有需要自己改變更好的情感,你才會去外界尋找那些可以讓你變得更好的理,你才會找到可以讓你變好的象。
所以一般情況下,人的改變由內至外比較順應自然。
先是有一個強烈的想要改變的情感。
在這個強烈改變的情感的指引下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理去理性思考。
在這樣的理性思考下做出與之相對應表象。
但有時由外至內也是合乎自然發展規律的。
在實踐這個表象的過程當中,慢慢體會之前的理,把之前的理結合起實際弄得妥當些。
最後整個迴圈回來發現自己有成就感的情感,這樣的成就感會鼓勵我們開啟下一個階段的修煉。
由理入情,由情入理,無論是哪一種方向都是陰陽互動的過程,如果說西方人是理性的人,日本人是感性的人,那我們中國人應該就是符合情理之中的人,所以我們常常說,雖然這件事情不太對勁,但符合情理。
就像是你看這篇文,願意看的自然看到這兒,不願意看的直接翻走,這些都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