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麼?可能在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有著不同的理解,為什麼人們都可望得到幸福,而幸福是什麼,這沒有個嚴格的定義。在沒有閱讀過《幸福的方法》前,我本人對幸福也沒有明確的定義,原來幸福並非擁有豐盛的金錢和物質,那麼幸福是什麼呢,怎麼才能擁有幸福呢?
幸福是什麼?我們都希望擁有幸福,都能感覺到幸福但卻少一個完美的定義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它,書中說道:所有的人都可以分成四種,第一種是忙碌型,第二種是享樂型,第三種是虛無型,第四種是幸福型。我們需要確立了怎樣的生活態度才能離幸福更近或者擁有幸福。書中舉例說到,一個作惡多端的人死後到了一個不用工作,整天吃、喝、玩、樂的地方,他以為自己到了天堂,在他慶幸著自己到了天堂不久,他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空虛和寂寞,此時,上帝出現了,上帝告訴他,其實你現在是在地獄。另外一個故事說到,有一個年輕人和一群老人一起去登山,年輕人非常迫切的希望登到山頂,去欣賞美麗的風景,並沒有時間和心情去拉欣賞沿途的風景,結果他並沒有在老人們前面登上山頂,這兩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幸福並非是每天要做有意義的事情和結果並非是最重要的,過程才應該是接近和體會幸福的捷徑。
如何實現幸福?泰勒·本 - 沙哈爾博士的《幸福的方法》中,他自己以為能拿到世界冠軍就是他最大的幸福,當他自己拿到世界冠軍的那一刻,他卻並不感覺自己幸福,返而是迷茫,為什麼會這樣?這引起泰勒·本 - 沙哈爾博士的深思,作者到處尋求答案,他發現幸福並非是短暫的、單一的,而是長遠的,多樣的。幸福是相對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籍、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學歷、不同的閱歷,幸福感是不一樣的,能給他們帶來幸福的事情也是千差萬別的,所以幸福沒有固定的公式和統一的標準。
因為幸福是相對,所以就引出了一個慣性,習慣和他人比較。隨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的號角吹響,一部分人真的比其他人跑的快了,真的奔小康去了。所以沒有發達起來的人,有些失落是很正常的事情。為什麼以前的人容易感到幸福,那是因為在改革開放前,普遍的貧窮,大家沒有比較就沒有失落。不可否認的是,相比較以前,現在的貧富差距是有所拉大,但是我想幸不幸福的參照系不應該是任何外在的東西,參照系應該是過去的自己。我常常對自己說當漸行漸遠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剛剛出發的樣子,這樣我才能始終記得出發的原因,才能始終懷有感恩之心。
想要的幸福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