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當今這個物質、資訊極大豐富的時代,基本滿足了我們的吃、穿、住、行和交流。但我們似乎總是覺得還不夠,還想要多一點,再多一點。我們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拿到了更高的收入,住進了更大的房子,卻並沒有安頓好我們這顆方寸大的心。我們都應該明白,有限的物質無法安頓我們這顆無限心。那麼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或者說什麼是人生第一等事?

在懵懵懂懂的小學時,我們曾多多少少思索過這個宏大的人生命題,特別是語文課上看著黑板上的作文題目《我的理想》。我們咬著鉛筆,歪著腦袋,或天馬行空,或絞盡腦汁,寫下自己內心的答案。時光飛逝,我們經歷了生活的種種,也已不再懵懂,但或許仍未弄明白那個答案。我們不妨穿過五百年的歷史長河,看看前人王陽明的回答:“讀書做聖賢,可為人生頭等事”。

聖賢二字,乍覺離我們彷彿十分遙遠,不敢企及。想必是沒有弄清這個詞的本義。有一種普遍說法,謂聖賢需有“真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需是道德上、功業上的完人。此實為後人杜撰,意在標榜,從未聽過哪個聖賢是這麼說的。這種杜撰歪曲聖賢本義,讓大眾見“聖賢”二字敬而遠之,不敢生效仿之心,實在是誤人久矣。

《傳習錄》曰“夫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蓋心學純明,而有以全其萬物一體之仁。”此謂聖人,是視天地萬物與自己為一體的人。因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對待事物便無遠近內外之別,心中便無私慾夾雜,此心純乎天理,則所做所為皆合乎道。這就是孔子所講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孟子所講的“養吾浩然之氣”。

又曰“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此謂我們本是這天地的心,天地萬物原本就和我們是一體的,正所謂”本自具足”。所以聖人不是那個高不可及的目標,而是從你來到世間就本來具有的。只是因為受到各種私心雜欲的矇蔽,你沒有覺知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正如魯智深圓寂時所言,“錢塘江上潮信起,今日方知我是我”。

又曰“夫為聖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故學做聖人,就是去除私慾之蔽,復你原有的本性而已。就是依著自己的良知實實落落地去做,見善為善,見惡去惡,不自欺良知。不斷地存養擴充自己的良知,最終與天理純然一致,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何等穩當快樂。就如我們看到小孩掉到水裡,老人倒在地上,本能地想去幫他們,這就是天理、本性的自然流露。你依著本性去幫了,那本性便復一分。你擔心可能會帶來麻煩而沒去幫,那私慾便蔽一分。

儒家的“仁”,佛教的“覺悟”,道家的“道法自然”,王陽明的“致良知”,這麼多的傳統經典都是在說這個道理。我黨主張的“實事求是”,亦是這個道理。我們應該相信,事情本身就是它的價值,而不是做了可以達到有利於自己的結果。這就是讓事情是它本來應該有的樣子。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ps:強烈推薦《傳習錄集評》-梁啟超點校版。

10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放下思想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