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家鄉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充滿了懷念與樂趣的,尤其是那些離開家鄉很遠或很久的人,不論成就大小都會有如此的感受。然而,像我這樣離開家鄉近三十年,始終與家鄉的距離保持在80公里以內,而且沒有多大成就的中年人來說,家鄉只是老家,是生我養我到十二歲的村莊,是我一直想逃離的繁重的農活世界,儘管那裡也有我的童年時光,也有我快樂的記憶,也曾有我完整的家,也曾無數次觸動我想為老家做點什麼的想法,但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隨著父母親的離逝,隨著我任小組長十年後家鄉風土人情的變化,我的家鄉只剩下了那一個黃土堆的歸處。

我的家鄉是在1972年從家族的老村子裡分隔出來的,當時按什麼標準將老村子三分之一的人分隔到十里地以外的荒沙地上,我是不清楚的,但我知道新分出來的50多個人當時是住在半崖上鑿開的幾孔很小的土窯洞裡,出了門就是崖畔,整個村子都是荒沙。為了生存,全村的人和我父母親一道開始開墾、植樹、治沙,由於村子離河近,所以最終在河的兩邊開墾出了40多畝能透過打壩澆水的水地,同時在山上沿著崖畔由北向南開墾出了500多畝耕地,然後在耕地的南邊種植檸條,在沙地上栽植楊樹,在河的兩岸栽柳樹……

就這樣,我們村家家戶戶有了水地,山地,檸條地,楊樹,柳樹,種地、養羊成了全村人的生存發展模式。到1992年我離開村子外出求學時,村子裡的人都過上了溫飽生活。

後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地,村子裡的人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為了孩子們上學,陸續遷走了。到2010年,我因為村裡過一條高速路引起的一場沙地官司開始擔任小組長時,全村138人,只有59人的戶口留在了村子裡,常年在村裡生活的村民僅有12人。到2020年,全村共去逝11人,現有158人,由於國家三農政策的實施,有戶口的人數增加到了108人,但仍然在村裡堅持生活的只剩4個人,對於村裡的大部分人來說,家鄉只剩下逢年過節給祖先們上墳的份了。

家鄉的50年變遷,我只能如此大概的回想。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後,未來會怎樣?我依然不得而知,我只能和更多的人一樣,邊走邊看!

7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夢難圓,卻難免陷入感情的深淵。黑夜到天明,徒留痴心誰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