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之最高境界謂之神靜,神靜之境已不是靠修煉就能達到,完全靠機緣和悟性,可遇而不可求。慾念不可滅,但可感知,可體會,可隔離,可掌控。真正說要掌控,就是神靜之境。
如何才算神靜?精神與生命分離,達到超脫之境,才稱得上真正的神靜。
神靜和意靜的差別是維度的差別,意靜之境中精神雖與慾念分離,但仍共存於個體生命當中。神靜之境則不同,精神已經與個體生命分離,超脫於生命之外。
意靜之境對待慾念痛苦的方式主要是隔離,意味著痛苦仍存在,只是被精神隔離。但神靜之境則不同,因為精神與生命發生分離,生命的痛苦不復存在,這時慾念很難再侵蝕內心,控制行為,生命的痛苦真正得到釋放。當內心由精神主導而不是由慾念控制時,才能真正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此時沒有任何存在能夠影響你的內心。
神靜之境意味著精神的真正自由,精神的真正寧靜。只有精神的真正自由,才會帶來內心的自由,生命的自由,只有精神的真正寧靜,才會帶來內心的寧靜,生命的寧靜。如此方可稱得上對慾念的掌控。
神靜之境是否達到有個判定標準,就是精神能否超脫於個體生命,這需要精神與大道的相合。但凡進入神靜之境之前,必定開啟了精神之眼。可內視自己生命,可外視諸天萬物。精神之眼開啟條件尚且如此嚴苛,精神與大道相合更是難於上青天,可想達到神靜之境的難度。
對大多數人而言,慾念是行為的方向標,雖然內心被慾念掌控,行為被慾念控制,喜怒哀樂也為慾念所支配,但行為路線是確定的,不用費心去找,順著慾念去走便好,但這對達到神靜之境的人並不合適。
神靜之境,內心由精神掌控,不再被慾念驅使,那麼精神的歸屬又在何處?生命的路線又在哪裡?
每個生命的降臨都是一份機緣。
冥冥之中來到一個家庭,一個國家,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蘊含著命運的因果。不管這個家庭如何破敗,這個國家如何虛弱,你的命運始與其終息息相關。即便精神超越了個體的生命,超脫於生命之外,獲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寧靜,家國都是精神的最後落腳,也是生命的最後歸處。生命的超越並不代表命運因果的超越,你的生命永遠揹負家國的屬性。
什麼人才有家國情懷?只有那些至真至純的人,才深具家國情懷。這種人心若琉璃,不為私利所驅。而那些沉迷於本能慾望,物質私利的人是缺乏家國情懷的,因為他們的內心已經被慾念侵蝕,行為已經被慾念控制,很難再容下家國情懷。人是要有利益,但人也要有精神和信仰,否則人容易墮落。社會要有利益,但社會也要有精神和信仰,否則社會就容易倒退。
精神境界很高的人必定是紅塵歷世的人。萬丈紅塵就是最好的修煉場。所謂:“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世間“。我是不相信不經生命痛苦,生命認知,精神蛻變,精神分離,慾念掌控,只是讀讀經文,敲敲木魚就能釋放痛苦,超脫生命。佛不度人人自度,出家人又有多少自度?自度者又何須來到佛門。
生命就是一場修行,身處萬丈紅塵中正遭受痛苦的冥冥眾生就是在修行,身處修行中卻出家,由大修成小修,是不是一種逃避?所謂看破紅塵,不過是靈性缺失,即便是真出家,又真能獲得生命的真諦?正如一句名言所言:“戰勝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生命中的修行終究要在生命中解決。
國人往往把生活和修行分得很清楚,生活是生活,修行是修行 並且錯誤地認為修行是出家人才做的事。並不會把生活當中所產生的痛苦,悲傷,孤獨,絕望作為修行的一部分,深陷於痛苦悲傷和孤獨絕望中不能自拔,活的太過飽滿。如果修行的眼光看待自己所遭受的任何事情,那麼事情本身就對你沒有什麼大的傷害。
心苦才能靜,心靜才能悟,心悟才能達,心達才能越。當你正遭受生命的痛苦時,不妨靜下心來,好好看看你自己,看看你的內心,看看你痛苦的根源。有時候生命的痛苦只能自己走出來,沒有人可以幫你。
精神境界很高的人必定是一個簡單的人。這種簡單不是原始的簡單,而是歷經生命痛苦,生活磨難後迴歸簡單的人。縱使生命曾飽受痛苦過,仍心懷喜悅,縱被社會遍體鱗傷過,仍溫柔注視。迴歸簡單的人,再度變得至真至純,也不是原始的至真至純,而是對生命通透,人生通達後的至真至純。迴歸簡單的人,不會再有生命的悲苦,社會的怨恨,人性的鞭撻,生活的抱怨,只剩下家國的情懷,因果的了卻。
人的社會位置不同,利益取向就不同。一個連生存都很困難的人,何來情懷?一個整日為生活奔波勞苦的人,何來情懷?正常的情況是先為己,後為家,再為國。你自己好了,家才好了,家好了,國才好了。特殊情況需要捨己為家,舍家為國,優秀的中華民族,優秀的中華兒女關鍵時候並不缺這份擔當。即便是方外之士,國家危難之際,也會下山,一手持香,一手握劍,保家衛國。
精神境界很高的人不一定身處社會高位,或許生活很平凡,崗位很普通,但這不影響精神歸屬和生命路線。不能為國做貢獻,為家做貢獻也很好,不能為家做貢獻,為自己提升也好,終究要做一個有社會價值的人。
精神境界很高的人必是眼神溫柔的人。正是因為嚐遍生命之苦,才更能體會身處痛苦深淵中掙扎的感受,才更能感知世人忽然歇斯底里的悲鳴,也因為生命通透,才更能體會生命的無奈和卑微,站在高山之巔,溫柔地看待這個大千世界,芸芸眾生。
作者作品簡介:作者年少輕狂,心比天高,奈何造化弄人,命運不順。於卑微中感知生命的痛苦,於痛苦中感知精神的蛻變。痛到極致,方得重生。人生的幻滅,生活的困頓,生命的迷茫一一走來,終於破開迷霧,窺見大道。聖人云:四十不惑,有幸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