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人類對自己的瞭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某些時候我們需要藉助他人的力量。

無論什麼人走進我們的生活圈子,都能夠接受,因為內心深處,他們鞭策著我們,我們也激勵著他們。

發生的每一件事情,促使我們在沉思中辨別自己內心的善與惡,從而完善我們活著的意義,實現自己的生命存在的價值。

在各自的生命旅途中,決不能僅僅是俯首貼耳聽從命運的擺佈。必須遵從自己的內心,誠意尋找自我身上的閃光點,天然的領域開始,在自己一生平凡的生活中塑造自己的靈魂。

王陽明:“性之本體原是無善無惡的,發用上也原是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惡的。”

王陽明認為人性本來是無善無惡的,所謂善惡都是人心造成的區別。而他自己也無時無刻懷一顆善心,做了許多善事。

他從小就試馬居庸關立志掃平韃靼,報效祖國,解救天下飽受戰爭之苦的老百姓。後來他滿腔熱血卻被小人暗算,被貶至偏遠地區,他深感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王陽明強大的內心卻沒有放棄心中的理想。

在蠻荒之地開設學堂辦學,教苗族人學文化、明道理。從而靜心悟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龍場王陽明提倡的良知、仁愛不是純粹的形式,而是看天下萬物沒有內外遠近之分,都要施予仁愛之心。

想要做聖賢的王陽明進一步提出,常人之心和聖人之心是相同的,常人是因為蒙受私慾,“才”不及聖人之心明淨;“仁”不僅是修養要達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體。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莫做諸惡,並儘量做到至善。這個三歲小孩都知道的道理,也說得出的話,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的奉行呢?甚至七老八十的老翁都未必能夠做到。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要求一個人能夠大愛無疆,把他人的痛苦看得和自己的一樣重要,想他人之所想,盡心行善,至善了無痕。

但對於一個事業做得非常成功的人,往往都能夠遵循這個道理,具備這樣的大愛無私的品德,從而收穫了人心,獲取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為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判斷一個人的一生是否成功,不一定要用地位和財富來界定,而應該是看他是否能夠,堅持善良的真心,不受動搖,至情無悔。

做人處世,時時刻刻要有至善的心,以一顆愛心惠及他人,不僅可以溫暖他人,也能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一個人即便是滿腦子學問,渾身本領,驚天才能,然而不能惠及別人,對他人沒有一點益處,也不過是生活在這個世上的一個瓷的花瓶,擺設而已,於己、於人乃至國家都不會有意義。

一個只顧及自我的,而忘記他人的人,一個只要我想要的全世界都要給我讓步,不在乎是否傷害他人的人,一個不擇手段的去獲取滿足自我的人,或許這部分人會走向成功。

但是這部分人,表面看似成功實則是走到了荒蕪之地,腳下雖有零星孤葉,放眼望去,表面看是勝利,內在卻是滿目淒涼,給人帶來了極大的災禍。凡事都有因果,種下的惡,終究收穫的也是惡果。

譬如婚姻中破壞一切上位成功的第三者,他或者她造就了另一部分人心靈上無法磨滅的痛楚,導致了部分孩子對家庭幸福這一觀念,正是覺知時期卻留下了心靈上的陰影,對未來的生活有著無法預知的影響。

譬如身居要職卻滿腦子私慾者,權勢到手確實令人身價百倍,也實在可以令人“榮華富貴,風光無限”。但是私慾又迫使他們不顧後果的行為,最終導致結果還不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一定要練就強大的韌性和足夠的彈性,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在機會來臨時可以最大的能量來揮灑自己的智慧和才幹,贏得別人的敬重。

大愛無私,做善事並不是為了引起別人的關注,生命需要我們做的是敞開心扉愛他人,真誠地愛他人,去寬慰他人,安撫受傷的人,激勵沮喪洩氣的人。

我們只有撇開對外物過度的追求,才能達到靈魂安穩所在,若一個人找不到自我的靈魂,他將陷入空虛的恐懼,焦慮和孤獨束縛著他。

而未知的恐懼將揮舞長鞭,驅使他絕望、盲目地追求空洞的世事,將會被無盡貪念、渴求愚弄,在心靈上迷失自己,無論身邊擁有的景色多麼的秀美,都無暇顧及,無法感受生命的美好。

點一盞心燈,一盞光而不耀的心燈,使心燈長明,心有明媚,處處溫暖,情有陽光,時時燦爛。照亮自己溫暖他人,

點一盞心燈,從失敗中挺立出來,再造輝煌的智慧,這是任何時代都需要的真正的人生智慧。

點一盞心燈,讓它在萬丈紅塵,撲朔迷離的繁雜世俗中散發出微弱而美好的光,這是對塵世最大的貢獻。

這盞心燈一定要光而不耀,否則太過耀眼又會灼傷自己。能夠溫柔籠罩卻不會有灼傷的疼痛,才是最為溫暖而樸素的光,最為樸素的人格。光而不耀,也正是內心從容、淡定、悠揚而飛的狀態。

用這樸素的光,接受自己,給自己信心,給自己動力,給自己勇氣,不管是風是雨,是山是海,積極樂觀,心存善念去解決和戰勝任何困難,豐富自己的生命,不枉人世一生。

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

“心學”創立,成就了王陽明攀上中國思想的巨人高峰。但他的心學不是象牙塔裡“悟”出來的。而是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情況下,憑藉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衝出絕境的心靈足跡,構成“心學”大廈的一字一句。

“心學”這一盞心燈點明瞭王陽明的鐵窗生涯。當初被貶下獄,他不斷問自己有什麼力量可以讓他度過這深悲大戚。

他在不斷地找尋磨礪之中,於內心種下了覺悟的種子。最終在龍場頓悟“萬物皆備於我”的道理,他明白瞭如何將不利的因素化解為有利的條件,並在艱難的環境中成就了“心學”這一盞明燈。

這一盞明燈光而不耀,卻能幫王陽明絕處逢生,化險為夷。尋找到真正的智慧,也正是他終其一生追尋的聖人智慧。

海成其大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在最低處,所以陸地上的江河才流向海洋。正所謂人們常說的“地低為海,人低為王。”

年輕人往往因年少氣盛,自以為才氣逼人,所以心浮氣躁。但人於凡世生存,假如能像大海一樣將自己放在最低處,視己如塵世間的一粒塵土,方能如那些細流一樣流入江海。

縱觀一個人越是修為高,表現出來越是謙恭,這是知識和修養給他帶來的改變。就好比是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是往下彎腰。

有位哲學家曾說:“據我所知,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圈,圓圈裡面的是你已經知道的知識,圓圈外面代表的是你的未知。圓圈越大的人越會發現自己的知識不足。

儒家仁愛,道家智慧,佛家慈悲。藉助古今智者,給我們創造留下的平凡而偉大的天地之理,點亮自己的心燈,點亮自己的人生,活出難得可貴的品質,做一束微弱而不耀眼的光。

7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一場春雨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