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生活是什麼呢?或者說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呢?恐怕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日常中,生活是每天早上起來,穿衣洗漱後,匆忙地開始工作掙錢,然後到了飯點就吃飯,忙了一天晚上回去後看看電視,和家人說說話,玩玩手機娛樂休息下後就上床睡覺了。

這是不是一般人一天的生活呢,相信這應該是大多數人的生活模式。不仔細思考,我們不會發現這種生活有什麼不妥,畢竟大家都是這樣活著的。但上面的例子也只是平淡生活的一種,實際上,生活有無數種,可以說有多少種人生,就有多少種生活。

有人不喜歡平淡,不願意在柴米油鹽中過一生,他想要冒險,想要刺激,想要在人前顯貴,想要生活的新鮮感以便擺脫無聊和空虛,總之,他想要的比平常者更多。但這種生活追求可取嗎?顯然是不行的,事實的結果往往是,冒險刺激之後是悔恨,低俗享樂或所謂的新鮮感之後是更大的空虛和寂寞。噹噹事人嘗試了很多種生活可能之後,他發現,生活並不是喜劇,而是一場讓人難以捉摸透的悲劇。

一切過後,生活依然在繼續,街上依然是車來車往,人聲吵雜。當明天的太陽昇起,重複而單調的日子才是生活最真實的樣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些事物或人長大了,而有些事物或人變老了。在物是人非的變遷中,我們慨嘆時間的無情。無奈和悲傷之餘,我們只能任憑時間流逝,自己大好的青春和歲月就這樣從眼前滑過。

可悲的是,多年以後,當我們各自回首往事,我們很少有人能信心滿滿地對自己說:我非常幸福地過完了這一生,我為自己對人類做出的事業、留下的愛而感到驕傲。更不會像奧斯特洛夫斯基那樣勇敢而堅定地對自己說出:我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活的最終真相是:無可奈何地看著自己一天天變老,親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事業上毫無作為,生命平淡無趣,而且自己被生活的重力一直壓著,儘管有時壓得抬不起頭,但依然還得咬牙堅持。為了活著,不得不供養每天要吃要喝的肉身,直至死去。

錢鍾書說,婚姻是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而城內的人想出來。仔細想想,生活何嘗不是呢?不然,米蘭·昆德拉先生也不會專門寫本書,大篇幅論述他所理解的生活。在他看來,生活永遠在別處,真正的故鄉是異鄉,擁有一顆流浪而不羈的心才能讓生活更富有張力和感性。具備了這些,我們才能在對生活深處的奧秘有所洞見和發現。

但事實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生活不可能全世界到處跑,有的人生下來就帶著安穩的性格以及安逸的生活目的,他們喜歡呆在一個地方直至老去。不過,腳踏實地,關注眼前,這也是一種生活,也可以活出自我,活得精彩。不過這是後話了。

面對生活,大部分人憑藉能力或伎倆養活自己,有可能的話,還會努力掙錢養活家人,偶爾會見見親戚朋友,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但問題是,這樣的生活如果過久了,總感覺缺少點什麼。說得明白些,就是這種生活並不是人的心靈真正想要的,如果用哲人的眼睛去評判,這只是活著或生存而已,離真正的生活相去甚遠。

試想,如果一個人的生活目標全是為了物質利益,工作時間也全都被忙碌和奔波佔據,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和自由思考的時間,活了一輩子也沒有對人生或藝術等總結出一定的真知灼見,那他可能依然停留在生活的低階層面,這就意味著,他並沒有真正理解生活的含義。

羅曼·羅蘭說得好,他說: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影子。此後的餘生都只是重複,不斷機械地模仿前半生 ,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

這段話說得很好,因為它道出了生活的本質,戳中了人性的弱點,把我們對生活的平庸和無能的傷疤徹底給揭開了,儘管這段話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但如同良藥苦口一樣,越是令我們感到苦痛或難受的事物,往往才是真正能夠幫助我們,促使我們進步和覺醒的良藥。

如果我們把視線拉長、心胸變闊,我們就會發現,與這些令我們感到不舒服或苦痛的事情相比,痛定思痛後的改變以及生命意識的向上攀升,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去努力追尋和實現的,這其中蘊含的質變和人生價值,尤為難得。

生活是座圍城,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生活在別處,真正的故鄉是異鄉?生活是把重錘(王小波語),透過時間與歲月之磨礪,把我們一個個錘得彎腰駝背?這些是我們對生活做出的定義和理解,或許是對的,但僅僅是或許而已,因為沒有人能也無必要對生活做出完全準確又統一的定義。

哲學家康德一輩子幾乎沒出過他那個小城,他每天的生活規律到鄰居需要透過他的散步來定時,在他每天下午讀書寫作有些累時,他會望向窗外教堂的尖頂。他對生活的理解如何呢?生活對於他有什麼含義呢?或許生活就隱藏在他這帶有永恆屬性的一望中。對於康德而言,生活就是一日三餐,讀書思考寫作,努力完成還未完成的哲學思考。

在我們普通人眼中,康德僅僅是一個有點奇怪的同類,他的生活毫無新意可言。

10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寫作十年的心得體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