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在許多人抱怨時間不夠,覺不夠睡的時代,有一群人卻掌握著時間使用的魔法,效率超高,行程滿滿,明明事比別人多,卻面面俱到,樣樣出色。

為什麼同樣是一天24個小時,有些人能悠閒地吃早飯,抽出時間去健身和學習,完成每日工作;有些人連早餐都是小攤上買個煎餅三兩口吃完地對付一下,卻還是不斷加班,忙到作息混亂。

你或許都沒意識到,人和人之間的差距,竟然是由1個小時給被逐漸拉開的。

決定人生的黃金1小時

政界、商界等大佬無一例外都是早起堅定的擁護者和踐行者,不信你品品:

村上春樹每天4點起床梁實秋每天天矇矇亮便起床

李嘉誠每天早上6點起床

股神巴菲特每天6:45起床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每天6點起床

地產名人潘石屹每天6點起床

……

一日之計在於晨。雖然這句話從小聽到大,但事實證明,每天早上如何度過醒過來後的第一個小時,確實會影響全天的狀態。

起床後的1小時被稱為“黃金1小時”,這是因為這段時間是頭腦正活躍、身體狀態最好的時間段,這段時間還擁有以下好處:

1、逐漸改變平常的生活習慣比較容易。

2、行動前的障礙比較少。

3、大腦沒有擁塞,所以做事效率高。

4、結束時間是固定的,所以不會拖拖拉拉。

5、獲取小小的成就,生活會比較自如。

6、此時不受打擾,容易集中精力。

因此,只要掌握這段時間的效率和精力,去做“最重要的事”,就能帶來令人驚喜的“長尾效應”,讓優勢持續一整天!

已故著名球星科比也是早起的踐行者,他有段發言震撼人心。

“你知道洛杉磯凌晨4 點是什麼樣子嗎?”

“凌晨4 點,洛杉磯仍然處於黑暗中,我行走在黑暗的街道上。1 天過去了,仍是這片黑暗;2 天過去了,黑暗依然沒有半點兒改變;10 多年過去了,洛杉磯街道凌晨4 點的黑暗仍然沒有改變,但我已變成肌肉強健,有體能,有力量,有著很高投籃命中率的運動員。”

其實,每一次早起,都是一次自律的踐行。當你養成這種習慣後,別人眼中很難達成的目標,其實也不過是你的日常行為而已。

早起,能解決80%的人生難題

如今風靡全日本的“早起計劃”發起人池田千惠的,曾經也是個起不來床的人。

她經歷了兩次高考失敗,被自卑所困,時常感嘆自己無法適應周圍環境而不知所措,甚至因為不明原因就怒火中燒。

為了改變現狀,她開始挑戰早起,而在體驗早起後,她的人生徹底發生改變。

19 歲開始,靠著早起,她戒掉拖拖拉拉的習慣,讓大腦在早上最清醒的時候全身心地學習,於是注意力、集中度不斷提高,心情順暢了許多,成績也提升了不少,並最終考上了日本名校慶應大學。

到了畢業季,她又迎來了新的煩惱。投了30家公司全部落選,最後只收到一家外賣公司的錄取通知。入職後,也因為不適應工作,逐漸成為一個邊緣員工。

這時,她回想起了高考的成功經歷,於是鼓足幹勁,決定再次堅持早起。這一堅持,就是26年。

從此,她憑藉早起的時間和精力,擬訂工作計劃,認真學習知識。結果,慢慢地得到了公司的認可。後來,她又成功轉型到外資戰略諮詢公司,並考取了不少專業證書,成為一位出色的職場人士。

2009年,她開始分享自己的早起計劃併成為暢銷書作者,製作的“早上手帳”,連續10年人氣爆棚,她也因此被譽為“早起計劃第一人”。企業也爭相請她來培訓員工,提高工作效率。

無數讀者看完後也評價說“簡單易上手”“乾貨十足”“保姆級教程”。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本讓許多人改變人生的早起計劃吧。

如何用起床後的1小時提升工作效率

1、制訂每日計劃

不會劃分事情的輕重緩急,就是導致我們每天都很忙碌卻無法完成任務的根源。

優先順序制定有誤,就會出現雖然自己想要慢工出細活,可是領導對你的評價卻是“工作拖沓”的情況。

制訂計劃的關鍵,是按照“緊急—重要”四象限法則將所有事情分類。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做得最多的是重要且緊急的事務,約佔所有事情的70%,剩下的三類事情各佔10%。

2、把要做的事毫無保留地全部寫出來

逃避現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不清楚做什麼、從哪裡開始做以及如何來做。

寫出來的目的,就是不佔用大腦空間,同時又能防止遺忘,也就是將大腦的記憶分給紙和筆來承擔。

3、為未來的人生“播種”

我們需要播種的地方很多,包括職業升級、自我學習和磨礪等。但一到了休息時間我們就會變得拖沓,精神全無。或者習慣於把事情往後推,覺得現在還早或者先做緊急的事,於是總是缺乏動力。

其實,眼前要做的事情其實永遠也做不完,想著做完這件事後再如何如何,那麼就不會看到完成的盡頭。

對此,可以在起床後的後30分鐘內,處理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為未來的人生“播種”。

4、早起時要先斷網

這樣可以維持集中注意力和判斷力,也能避開因惰性而把工作計劃往後推。

因此,建議用傳統的紙和筆來做計劃;通勤時做筆記可以用Toggi等不聯網的APP。

5、用“分解術”對工作進行細化

對於較複雜的工作,就需要用到“分解術”了,這樣,哪些事情自己能做,哪些事情自己做不了,都清晰可見,就算交給其他人去辦也可以。

透過對相關內容進行細化,基本上可以客觀預測事物發展的軌跡。有的工作即使一天不能全部完成,大概也能知道完成度,能有收穫感。

此外,對細化了的工作順序進行記錄,在回頭反思的時候就可以找到哪些準備做得好,哪些還不完善,那麼在下次提案時就不用花費太多時間。

6、保持充足的睡眠

早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定不能減少睡眠時間。

我們因為個體差異、每天的活動量、身體狀況等,所需的睡眠時間其實並不一樣。把握自己的睡眠習慣,推薦用“90 分鐘×(4 或5)+入睡時間(一般為30 分鐘左右)” 這一公式,在一週時間內測試自己的適當睡眠時間。

① 把握快速眼動睡眠(積極睡眠)和非快速眼動睡眠的節奏變化。

第一週內,以“90 分鐘×(4 或5)+ 入睡時間”來增減睡眠時間,就可以找到自己注意力最集中、意識也不會出現朦朧的範圍(合理睡眠時間)。比如,“7 個半小時+α”分別是週一、週二和週三,“6個半小時+α”分別是週四、週五和週六,週日根據自己身體情況自行調整就可以。

② 按照合理睡眠範圍來調整睡眠時間以第①部分所測量出的合理睡眠時間為基礎,對自己的睡眠時間略作增減,就可以設定出自己的最佳睡眠時間和過剩睡眠時間。

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就過什麼樣的早晨。我們每天做的小事不但會影響自我成長,也會形塑我們的生活樣貌,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但不要追求完美,只要起床,就是一場勝利。

圖片 | 來自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

《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

[日] 池田千惠 / 著

堅持早起26年、風靡日本的“早起計劃”發起人池田千惠,傾囊相授自己的1小時習慣改造法。不僅講述瞭如何早起——早起的心理準備、早起的4 個步驟、5 個早起小技巧;還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分步驟指導你如何養成習慣,提升工作效率——制訂計劃、確定優先順序、切割工作內容、細化工作、付諸行動,從而讓你掃除精進路上的障礙,有效增加可支配時間,增強行動力,改變人生!

8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我的春天,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