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會到了沒朋友的年紀。
說是沒朋友,不是真沒有,而是那些朋友最終都會成為一個時間裡的記號,刻在那裡,又放在那裡,雖然會時不時的看一眼,但已經不怎麼打擾。
在那裡就好。
一個城市裡的,一千公里之外的,三千公里之外的,透過斷斷續續的訊息,透過網路,知道他們都在生活之中,就好。
消失無蹤的,沒有音訊的,離開就不再出現的,只要沒聽到噩耗,也好。
我與他們,他們於我,終歸在某一天都會相同,從電話聲音裡消失,互相成為了彼此的一個念頭。
路一旦走,就總會分手。即便和朋友在耳順古稀之年照樣比鄰而居,那近也抹不平各自心裡經歷的遠,最終,也是各自站在各自的終點,一個人面對。
最初多輕狂,最後就多平淡。
父母,妻兒,朋友,是生活給我們的三個不孤單,可每一個不孤單,都有各自的不圓滿。
父母是前半程,妻兒是後半程,朋友雖說可以是全程,但終究會輸給我們需要的純粹。
純粹其實是沒有的,情感中的哪一種,都無法達到真正的純粹。之所以一次又一次的對朋友心懷期望,那也只是期望我們自己沒有的,朋友能有。其他人給不了的,朋友能給。
一年年的經歷,一茬茬的經歷,一件件的經歷,之後,總會明白,沒有可能。我們這樣想朋友,朋友也這樣想我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沒有什麼特殊和例外。
然後,朋友在心裡,就不再是一個具體的人,具體的事,具體的歲月,而真成了心裡的一個念頭。
這念頭可以是真,可以是甜,可以是美好,可以是過往,但已經可以不必是一種切實的撫慰,一種切實的陪伴,一種親密的聚,一種不醉的酒,一些話語,一些勾肩搭背,它就是成了念頭,像臘肉或火腿,掛在心裡,慢慢被時間醃製,連氣味都一點點的從外到裡內斂。
這也許就是一個人需要用很多年才能接受的生活現實。
沒朋友並不是人生的悲涼,真正的悲涼只在於心裡的念頭晾架空空如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