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春暖,最該走出家門舒活舒活筋骨。去到中央公園吧,很久沒去了。聽說,那裡的梅花早就開成了雲霞。

於花間走走停停,來到荷塘一側的大草坪上。草坪上早有許多人,大多都是年輕的父母帶著小孩子,他們在放風箏。

天氣好得不得了,天空蔚藍,更顯空曠。陽光明媚,東風不料峭,柔柔地暖,是放風箏的好天氣。

那時正是正午時分,幾隻風箏浮在半空,隨風振著翅,尾翼飄動。其一端被放風箏的人控制住,不能飛離視線。突然刮來一陣風,幾隻風箏便端起比賽的架勢,尾巴和翅膀可勁展著,看得我好一陣緊張,以為它們要被風吹跑。小孩子們昂著小腦袋,眯著小眼晴,張著小嘴巴,看著自家的風箏在爸爸牽動下在天空中翻飛,興奮地"哇哇″直叫;忘乎所以了,竟跺著小腳,用肉肉的小手鼓起掌來,有的小娃娃還叫起了"爸爸,爸爸!",這是什麼意思,是叫爸爸加油嗎?我被小娃娃的可愛勁兒逗的禁不住直樂。

放風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得牽著風箏線,逆著風的方向飛快地跑,一邊跑一邊放線;否則,是放飛不起來的,即使刮很大的風都不行。那時間,就看到一個人,因為跑的慢了,就是放飛不起來手中的風箏,急的直搖頭,最後只好放棄,坐下來昂頭看別人放風箏。我也替他失望、可惜。可是,看他幾次三番放飛不起來的過程中,我竟在樂,樂什麼呢?原因倒是說不上來。

放風箏是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風箏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到了隋唐時期,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是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裡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我與風箏的情緣來自一首歌裡。歌的名字叫《三月三》,少年時期熟唱唇邊。歌詞是: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

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

記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難閤眼。

望著牆角糊好的風箏,不覺亮了天。

叫醒村裡的小夥伴,一同到村邊。

……″

如今,再哼唱起這支歌,深情不減,快樂驟起,仿若少年。可是,我卻自始至終沒親自去放過風箏。

鬧不清楚什麼原因,有的風箏飛著飛著,"咚!"一頭栽倒在地,主人跟著“嗷!"一聲,有點像豬被殺的嚎叫聲,那般地沮喪。見這情形,禁不住,我又是樂,不過是掩嘴而樂……

這麼看來,我不用去放風箏,單單坐在一邊看,已是快樂無比了。

有一隻風箏未被主人抓緊繩子,掙脫主人的手隨風飛走了。可是,並不好,在它經過一顆大樹的時候,便被樹枝纏住,留在了大樹上,等著雨淋日曬吧。

下午的時候,放風箏的人多起來,風箏就開始滿天飛了,且越飛越遠越高……

其實,我們每個人手中都抓有風箏的,那風箏便叫做兒女。想起不久之前見到的表姐,說起她遠在日本的女兒過年未能回來與家人團聚,極其牽掛思念。無奈,孩子終將長大,應該擁有自己的天地,父母不能將他們作為風箏緊緊牽於手中,把控他們飛翔的距離,而你要做的,就是學會放飛他們。

我也不得不!

12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再見了,我的少女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