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以北,分享走心乾貨,成長生活
01.
關於“內向者的不善社交”,還是喜歡周國平老師的這句話: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
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所以無需感到不安。
對於內向,比起否定自我、妥協自我、一昧去迎合他人的感受來看,我更喜歡這樣的應對方式:
坦誠自己的性格;從容接納自我的獨處呼喚。也許,在他人那裡,內向者的表達方式總是顯得死板扭捏又唯我,
但沒關係啊,誰也不完美,誰也沒必要為誰去改變。
我們又不能得到別人100%的認可,那就在唯我的自在空間裡,多接納自己幾分。
02.
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8歲那年我才被接去和父母同住。
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語言,加上從小和父母的疏離,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處於自我封閉的狀態中。
“你看起來還是太放不開,要開朗點呢。”
”她就是太內向膽小了。”
期末手冊裡,老師留下的大多是這樣的評語。
在父母的語言裡,也總能聽到這樣的感嘆聲。
但其實不足10歲的小孩兒能懂什麼?
父母老師再語重心長,如果不瞭解她內心的渴望,一昧叫她去改變去開朗,最後也起不到什麼積極作用。
反而啊,在小孩的心裡,因為那些異樣眼光,因為那些否定聲,最後變得越發敏感內向起來。
我為那些從小而來的敏感心而糾結慚愧。
長大以後,我把那些來自於青春少年期的異樣眼光和負向感受盡量掩藏,也曾做出過妥協,努力地去向上開朗起來,但越在意、越想得到外人的認同擁抱,就越顯得自己在做笨重的偽裝。
03.
太宰治在他的《人間失格》一本書裡刻畫了一個從小缺愛又敏感內向的男孩兒葉藏。
但後來呢?
他取悅了別人,但也一再違背了自己的本心,到最後那些深藏於心的負壓能量還是吞噬了他,他花天酒地,頹然於世,最後他變成了一個社會邊緣人。
“要不要去改變內向?內向的性格真的有那麼難堪嗎?”
其實,這就是他人的誤導,自我誤解的牢籠。
因為覺得自己是不體面的,別人是陽光的,就算心裡再不樂意也要偽裝去迎合別人,結果是:你雖然成為了那些集合裡的一個小小子集,但卻也同時失去了自我,違背了內心。
再回過頭看,我照樣會為我當時的內向而扭捏;
我雖然現在也依然存在著過去的相似身影,但卻很少再質疑嫌棄過自己的性格了。
內向,但也依然對喜歡的人事懷抱開朗心;內向,不好社交,善於獨處,但也依然對生活熱愛,對未來期待。或獨處,或安靜,這本來就是普通平常的存在態。
內向,從來就不該是過錯。
04.
毛不易說,“你要允許有一些人有安靜的青春”,這讓很多內向女孩兒得到了些慰藉和釋懷。
我們曾為自己的內向性格糾結懊惱過:羨慕他人的灑脫,自卑自己的表現;我們想得到更溫暖平和的對待,所以也刻意的隱藏或偽裝。但太敏感、太在意,就更讓自己因負重逞強而受傷。
但其實你看,懂你的人,自然會懂。
“有人可以放肆開朗,你本來也可以擁有不一樣的安靜青春。”
有些人因為經歷過,因為某顆善意同理心,那些一再被我們包裝隱秘的內向心,就能夠得到相似之人的認可和撫慰。
所以,不要因為遇到的都是質疑聲,而對等去質疑自己的真實模樣。
有些集合本來就與我們不相交,那就轉身離去,當作路過一場就是了;
而我們有自己的療愈集合,我們可以在其中坦然接受自己的真實,我們有更自在的停靠地方。
接納自我,坦誠相待,就已足夠。
以上。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