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太負重,有些事越是放不下,越是跨不過那個坎。
有這樣一個人,他在旅行時遇到了大洪水,他所處的河岸充滿了危機,但對岸非常安全。他想渡河,附近卻無船也無橋,於是他便採集了一些乾枯的樹枝,紮了個簡單的木筏,順利過了河。
上岸後,他想:“這個筏子真是太有用了,這麼丟了太可惜,我不如揹著它上路,以後再渡河就不用愁了…..”這個人的行為非常不明智,筏子是用來渡河的,不是用來揹著走的。
把筏子拖到沙灘上,或者停泊在一個水流平靜和緩的地方,然後繼續行程,不是更好嗎?即使是再好的東西,也不能因為它耽誤大好的行程。
想想看,自己是不是在負筏而行?生命不能太負重,一些東西,要有放棄的準備,因為有所放棄,才能有所獲得。越是放不下,越是跨不過那個坎。
萬科老總王石曾經說過,自己幾十年的人生經歷,最讓他記憶猶新的,不外乎是三次放棄。第一次是1983年,當時他33歲,當過兵,也做過工人,還在政府機關工作過三年,有閱歷、有勇氣,也有信心。
他放棄了自己的正式工作,來到了改革前沿——深圳,準備開創一番全新的事業。此前,王石很想找個志同道合的人,於是便去找自己的一位同學。這位老同學既有能力又有才智,王石很想和他一起創業。可是由於無法放棄既有的事業,這位老同學最終沒來。
事隔多年,他才找到王石,問能不能加盟。第二次是在王石的生意已經非常紅火之後,用王石自己的話說,當時他們一直是粗放式地賺著錢!如果要問萬科當初都幹些什麼,只能用排除法,告訴人們萬科當初幹什麼。簡單來說,除了“黃賭毒”,萬科不做的專案好像很少。
王石的第二次放棄是在1988年,當年12月28日,萬科股份成功上市,王石卻在公司上市的同時宣佈放棄自己的個人股份。時至今日,這些股份的價值無可估量。然而王石說:“很多人都會問起我當初的決定。我始終要說的是,我從來沒有認為自己做錯了。
我承認,來深圳創業最初的動機的確是為了淘金。但是有一天,當我突然面對著巨大的財富時,我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也沒有安全感。
國人向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錢太多弄不好會招來禍害。既然名利之間只能選擇其一,或者默默地掙錢或者兩袖清風做一番事業,我選擇後者。”1993年,王石又帶領萬科進行了第三次放棄,砍掉了很多正在盈利的專案,專注於做房地產。
今時今日,萬科不做其他專案,萬科早已成為當之無愧的地產領頭羊。回首當年,王石說:“當時,萬科不做其他專案,卻專注於房地產,是下了一番狠心的!可以說,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三次放棄。因為當時國家進行了宏觀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大環境並不樂觀,同時我們還要放棄其他可能帶來大利潤的專案,這需要很大的魅力。”
王石的軌跡,足以說明什麼叫作“放棄是為了更好地擁有”。我們可以學習這種有所堅持、有所放棄的精神。當然,就像王石所說,放棄需要魄力,不管是放棄好東西,還是壞東西。生活中,不少人沒能做到像王石那般瀟灑,但他們不捨得放棄一些既有成績,也無可厚非。相對來說,那些為不該繼續堅持的事情而堅持的人更應該清醒。
有些事,明知道是錯的,還要去堅持,那是因為不甘心;有些路,明知道已經沒有希望了,卻還在前行,也只是因為習慣了。誠然,放棄令人痛苦,尤其是在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之後。但是如果堅持下去更不行,早晚都得被放棄。那就別浪費時間,所謂長痛不如短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站在“時間就是生命”的角度,放棄未嘗不是一種成功。因為及早地放棄,可以讓你騰出精力,及時去做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事情。
成功學大師拿破倫希爾認為,如果一開始沒成功,再試一次,仍然不成功的話,就應該放棄,愚蠢的堅持毫無益處。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波林剛說:“一個好的研究者,必須知道哪些構想應該發揮,哪些構想應該丟棄,否則他就會把大把的時間耗費在那些差勁的構想上。”
然而,生活中人們卻總是忽視這一點,雖然很多人都把“拿得起放得下”掛在嘴邊,但面臨抉擇時大多數人卻往往盲目地相信“堅持就是勝利”,殊不知此時所謂的堅持,其實質就是僥倖心理。
人生不是賭博,明知勝利無望偏要寄希望於奇蹟,為什麼還要把自己往絕路上逼呢?要知道,放棄並不是世界末日,理智地放棄只不過是讓你把拳頭收回來,準備下一次更猛出擊而已。
放棄是一種超脫,也是一種實用的技術。電影《臥虎藏龍》裡有一句經典臺詞:“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開啟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人生一世,緊握拳頭而來,平攤雙手而去,很多東西,不能用手拿,而要用心裝。
魚和熊掌兼得的時候不是沒有,但是很少,該放棄的是無知,不該放棄的是無畏。對待生活需要執著的態度,也需要豁達的心胸。
有時候需要對生活中的某些東西堅持到底,但有時候不需要太多無謂的執著。放棄有時候更體現一種清醒的頭腦,要學會放棄,卸下不必要的包袱,更加輕鬆地踏上人生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