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統計,現代人患空心病的越來越多,他們常常感到疲憊,情緒低落,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對生活很迷茫。
一個在外人看來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成功人士,卻說自己從來沒有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每天往返於學校和家的學生,時常覺得揹負著沉重的包袱,壓得自己都喘不過氣,厭學情緒暴漲。
飽受疾病折磨的病患,糾結於為什麼得病的人偏偏是自己?如果有輪迴這回事,是不是上輩子做了不少虧心事,這輩子來還債的?
不管大人、小孩,健康人還是病人,富人與窮人,總免不了在抱怨生活,且苦苦掙扎於現實。
到底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現象?為什麼有些人活得自在快樂,而有些人卻覺得活著沒意思?
也許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會為大家找到些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臺灣作家張德芬。
這是一本關於身心靈自我修行的經典書籍,在華語世界已出版超300萬冊。這本書可以讓你瞭解自己、看清小我,用謙卑的心去體會一切,學會感恩,讓自己更加自在與快樂,相信大家看完後對自己會有很大的收穫。
1、角色面具的人生,是人類痛苦的根源
人說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這話被不少人當作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安慰自己的信條,所謂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一邊抱怨一邊又繼續深陷在不如意的現實生活中而無法自拔呢?
有人說,怕被周圍的人看笑話。有人說,誰說人生處處能如自己意?得過且過吧。也有人說,脫離了現在的生活,自己無法獨立生活下去……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些想法呢?
作者認為:人類所有受苦的根源都是來自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自己的東西。
“你是誰?”相信這個問題不少人會回答:“我”就是我自己,“我”有很多身份,可是,這並不能代表你是誰。
你也許是孩子的媽媽、爸爸,也許是公司裡的老闆或者員工,也許是一個並不被命運所待見的普通人,也許是一個含著金湯鑰匙出生的富家子弟的後代……
外在的身份也不過是你在這個世界上的某一個標籤,一個身份的認同而已。
其次,作者指出,人類所要追求的東西,其實也不過是五個字可以概括出來的,那就是愛、喜悅、和平。
人人都在追求快樂,但真正快樂的人為什麼那麼少呢?
那是因為,快樂依附於外在的東西,一旦這個能令人感受到快樂的東西不存在了,快樂也就隨之消失了。而真正地由內心深處渾然而生的喜悅,才是外界奪不走的。
每個人每天忙忙碌碌,卻不知到底在忙什麼,越忙越慌。
看到別人獲得了榮譽,於是羨慕,想著自己為什麼總是沒能得到老天的垂青。
朋友買了新房子,新車,想著自己還在為一日三餐奔波勞累,越想越累。
同事升職了,自己還在崗位上不溫不火,想想也憋屈。
素不知這些外在的、物質的等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人類自己的東西,當死亡來臨時,會把這一切都席捲一空。
而人們彷彿像在進行角色扮演,把真實的自己層層包裹,最終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困惑痛苦。
2、潛意識操控下的人生模式:我們創造了自己的世界
正如作者所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當人們失去了與真我的聯結而認同自己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份等,並以此來獲得自我滿足感時,便助長了“小我”的發展。
既然看起來是人類自己在主導著自己周圍一切事物的發生,那有什麼辦法讓人類自己重新與真實的自己聯結呢?
首先,要理解吸引力法則。你所招引的人、事、物,都是你自己的能量振動頻率吸引而來的。
一個人的能量,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會對周圍的一切造成影響。
比方說,當一位熱情洋溢的老師在課上深情並茂地講授時,講臺下的學生也會感受到老師的那股熱情,學習態度也會受影響,並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
一個積極樂觀的人,他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即使遇到困難,也會把這些困難看成是在鍛鍊自己的意志,努力想辦法解決問題,積累的經驗多了,那麼之後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會被他吸引過來,這樣反而成就了自己。
相反,一個消極悲觀的人,遇事總是抱怨、憤世嫉俗,這樣不好的思想頻率相互吸引,也就不奇怪會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們身上了。
其次,要認識潛意識這個人生的自動化導航系統。它總是以它的方式在“提示”人們要做什麼,並且它的力量很強大。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被委任做某件工作時,頭腦中閃現出這樣的想法:我不會,我一定做不好的。
這種想法出現後,我們會自覺不自覺地想出很多方法來拒絕做這件事,或者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漫不經心,最終導致工作沒有做好,然後印證了自己原來的想法:你看,我就知道是這樣的。
再有,看看身邊的那些總是逮到機會就刻意表現的人,領導發言後,這些人會為了自身利益而爭先恐後地發言,生怕大家都不知道TA做了什麼貢獻、努力之類的,把“小我”的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
還有,我們明明知道熬夜對身體不好,但是,躺在床上還是繼續刷手機到凌晨。
這些都是潛意識的功勞。在潛意識的努力操控下,人們創造了自己的世界。
第三,與自己的身體對話,不要被情緒套牢。
人類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為了尋找自我感,發展出了小我,使得自己與真我慢慢地分開。
那如何才能防止真我與自己脫離呢?
首先,要知道,任何能讓自己專心致志、活在當下的運動,可以幫助自己與身體重新聯結,這是突破身體障礙的有效方法。
瑜伽、靜坐、冥想都是很好的方式。它們可以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帶著意念與身體的某個地方溝通,讓它放鬆。
好好呵護自己的身體,還需要合理的飲食。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講心靈的追求。
其次,做好與意識的溝通,讓自己離真我更近些。
書中主人公若菱面對失敗的婚姻,朋友的背叛,人生跌入谷底,她甚至都要懷疑遇見智者老人是否是件幸事,老人的開導是否正確,她感覺自己的世界潰敗不堪。
老人讓若菱去感受這些情緒,告訴她:“情緒是一種能量,它會來,就一定會走。”
你越抗拒它,它就越不走,還會更強。
不要批判、不要抗拒、不要壓抑,讓情緒自然地流露,而不是讓自己被套牢,無法排解。
當我們允許它的存在的時候,就不會那麼害怕、排斥讓自己痛苦的情緒了。
3、走出觀念,跳出人生模式
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任何抗拒都是徒勞的,唯有臣服於它們,才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
正如“船到橋頭自然直”“柳暗花明又一村”。世界上的事分三種: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我們管不了,唯有臣服。
他人的事,我們改變不了。只有自己的事,才是自己能改變、能檢視的。
人類自己總是會或多或少地以不同的方式來逃避面對自己。導致自己不斷地受到折磨,其實這是自己的觀念在作祟。
怎樣檢視自己的思想呢?
要知道,你對任何事情的態度、看法、解釋,都會影響著事情的結果。
正如一個婚姻失敗的人,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苦苦掙扎於不允許它的存在的痛苦之中,造成惡性迴圈。
其實,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它,臣服於它,因為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負面情緒就像黑暗一樣,驅散不走,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消融它們。
汲取自己內在的力量,而不是靠外在的身份認同和肯定。
最後還要學會感恩,帶著謙卑心去體會一切。
感恩會帶來更多的謙卑、更多的快樂,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很好的良性迴圈。
當我們破解身體的障礙,化解情緒上的勝汰需求,檢視思想的謬誤,放掉無謂的身份認同時,我們離自己不就更近了嗎?
要明白,所有的問題其實是出在自己身上的,任何想要改變環境、改變他人的想法都是徒勞的,只有改變自己,看到自己的不完美,能夠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平相處,才能給自己帶來全新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