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一萬小時,決定天才和庸才。”

“一萬小時做一件事,你的人生會大不一樣。”

在大多數95後甚至千禧後的記憶中,一萬小時定律一度被視為金科玉律,反覆鞭策。

一萬小時,每天3小時、365天、持續10年,這個度量值聽來十分唬人,許多人都將之視為終將成功的承諾,以為只要達到一萬小時,就可以成功了。

但與之相悖的是,許多人蹉跎半生卻依舊泯然眾人,而他們在同一領域的耕耘早已超過一萬小時。

成功者讚歎一萬小時的恩澤,默默無聞者無力訴說。在沉默的螺旋之下,一萬小時定律似乎始終屹立不倒。

充滿矛盾的一萬小時定律,究竟是箴言還是謬誤

一萬小時定律是什麼?

一萬小時定律,最廣為人知地出現在美國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Outliers一書中。

此書最早的理論依據則源自早年間對於小提琴演奏者的一項調查。

“一萬小時是偉大的神奇數字。”

在書中,作者反覆提到“一萬小時定律”。他認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平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作者也將甲殼蟲樂隊和比爾·蓋茨作為其重要論據

從1960年到1964年,甲殼蟲樂隊在德國漢堡進行了超過1200次的現場表演,累積了10,000多個小時的演奏時間。格拉德威爾斷言,甲殼蟲樂隊一萬多小時的表演一直在塑造著他們的才華,這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而比爾·蓋茨在13歲起便使用一臺計算機,花費了上萬個小時在程式設計上,因此也符合一萬小時定律。

如果說這兩項關於名人的重要依據更像是倖存者偏差的話,那麼此書所基於的調查研究則看似固若金湯,實則根本不能支撐所謂的“一萬小時定律”。

事實上,從來沒有一萬小時定律。在那場對於小提琴演奏者進行研究的實驗資料中,最有潛力成長為演奏家的這批孩子,他們所演奏的時間也不足一萬小時。

換言之,一萬小時是一個更容易被人記住的、近似生成的資料,而這個資料卻形成了如今的影響力。

一萬小時定律,在哪些地方欺騙了我們?

1、強調時間的量度,而非質量

一萬小時定律在一些人看來,最值得詬病的是:注重實踐的過程,但非過程的實現;側重於時間量,而非真正的練習質量

心不在焉地枯坐在書桌旁,

或者保持高效率的大腦高速運轉;

獨自練習一天,

或者在專家的指導下練習一天;

兩相對比的結果當然顯而易見。

主動與非主動、集中精力與敷衍對待、藉助外力與獨自探索,儘管所用的時間相同,但產生的增量是無法類比的。

努力流於表面,所帶來的不會是任何方向的增量;堆砌的時間過後,也並不能誕生大師與成功者

托爾斯泰曾說,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對於一些人來說,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不用一萬小時的實踐也可以成功,而對於另一些人來說,不重視質量地練習長達十年,也依舊無法成為佼佼者。

2、對於不同的領域,練習的影響力大不相同

一萬小時定律在演變中造成了不小的誤解,認為在有效練習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可以透過投入相當的時間來成為自己領域內的成功者,但這明顯是不符合常識的。

凱斯西儲大學的心理學助理教授布魯克·麥克馬納拉(Brooke N. Macnamara)及其同事對9,331篇有關獲得技能實踐的研究性論文進行了全面回顧,得出了反覆練習對於不同領域的人所產生的影響。

在遊戲領域,反覆練習可以產生26%的差異;

音樂方面相差21%;

運動中相差18%;

教育方面相差4%;

專業上僅相差1%。

透過這項研究,即便是在有質量的前提下,充分練習對於不同領域的影響也各不相同,更遑論一萬小時定律了。

弗蘭斯·約翰遜(Frans Johansson)就在他的The Click Moment一書中表示,在具有超穩定結構的領域中,有意識的實踐只是成功的預兆。例如,在網球,國際象棋和古典音樂中,規則永遠不會改變,因此可以學習成就最好。但在不穩定的領域,例如企業家精神和搖滾樂,這項規則可能會消失。

一萬小時,對於需要透過辛勤磨鍊才能有質量提升的人來說,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當今世界變幻十分複雜,更多領域的規則正在千變萬化,經驗主義終將侷限,創造性才是制勝未來的關鍵。

3、努力之前的過程也很重要

一萬小時定律僅注重練習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努力之前的選擇過程。

莫扎特4歲練琴、每天練習8小時,這樣的案例似乎更被熱愛打雞血的家長所接受。但少有人知的是,莫扎特擁有絕對音感(區別於相對音感),能夠在不參照任何標準的情況下,聽到一個音高就能辨別出這是哪一個音調,而這種能力是異常罕見的。

音樂上的天賦+後天的勤奮練習,這是莫扎特成名的必備要素之二。

一些人在某一領域耕耘多年平平無奇,但在另一領域,卻可能是驚世駭俗的天才。在晚年才發現自己真正的天賦卻苦於時日無多無法逐夢的例子不勝其數。

努力提高下限,選擇成就上限。上限無限高,可能會更容易實現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因此,發現自己的興趣與天賦所在,在正確的選擇之後,努力練習,這可能是真正的人才密碼。

4、成功是多種因素的集和,尤其是當今更為多元化的時代

谷歌通常被認為是最好的搜尋引擎,但如果嘗試在谷歌上搜索“Elements of success”,可能會跳轉出劃也劃不完的詞條。

想要成功的五個要素

成功的十一個要素

......

而在點進去時,甚至會發現完全不同的關鍵詞,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要素的複雜多樣。

當今世界,成功是多種元素的集和,且不可複製,“一萬小時”的努力再難以成為成功的關鍵。

家庭可能是成功的誘因。在Outliers一書中,作者從未提到比爾·蓋茨的母親有權進入IBM董事會,不僅僅是富裕商人的女兒。

機遇也可能是其中之一。“站在風口上,豬都能起飛”向來不是空穴來風。

一萬小時定律的背後

在如今看來,一萬小時定律似乎破綻百出,但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一萬小時定律”也曾經也讓不少人如獲至寶。

一萬小時定律,真的一文不值嗎?

如果是,那它又是如何欺騙我們的。

1. 對於興起的概念,許多人往往只追求表面的意思,較少深入研究

曾幾何時,雞湯文學暢銷書《哈佛凌晨四點半》掀起了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於名校生的盲目猜測,而實際上,哈佛凌晨四點半燈火通明的圖書館只是一個不存在的想象。

這樣的想象還有很多,《西點凌晨兩點半》、《北大凌晨四點半》部部暢銷......

這些書之所以被廣為流傳,是名校光環以及人們對名校賦予的美好想象。對於哈佛,很多人只認識了這幾個字,從未嘗試深究。

相同的是,許多家長對於看似很有道理的教育理論往往會陷入不知覺追捧

而這樣的家長們,通常不會只相信一種教育理念。

今天是一萬小時定律,明天就可能是天賦決定人生,後天也可能是“佛系養娃,快樂成長”。

如果沒有這些不加思索的濫用,可能也不會出現如今盲目“雞娃”、強行逼迫孩子的局面了。

2. 努力,大多數人眼中的成功姿態

天道酬勤、笨鳥先飛、十年寒窗、十年磨一劍,無數典故告訴我們要刻苦、努力。

周星馳電影中的“努力、奮鬥”、父輩過往的勤勞樸實,這些都是刻在我們心中的烙印。

瓦特改良蒸汽機、牛頓證明萬有引力、諾貝爾發明炸藥。他們的成功不是教科書上簡化的靈光一閃,而是背後的辛勤付出,是日日夜夜、夜以繼日的汗水,蘊藏著艱苦的努力。

在這樣崇尚奮鬥的大環境下,一萬小時定律從一開始便牢牢地吸引了父母的注意。

的確,一切成功都源於努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相信一萬小時定律、相信努力的意義能夠讓生活更加美好,即便不能達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而放棄努力後,什麼樣的選擇都將化為烏有。

這可能就是父母們推崇一萬小時定律的原因。

小結

一萬小時定律,信奉者視之為聖經,反對者棄之如敝履。

任何事都有兩面性,一萬小時定律也同樣不能免俗。為父為子,都需正視其光彩,並瞭解其侷限,從而適當取捨。

7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如何才能讓自己的能力不斷螺旋上升?抓住5個環節,形成良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