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的存在就是為了被滿足,被滿足一部分,被一步步滿足,然後再膨脹,再被滿足……
慾望的滿足永遠受生產力的限制。
當生產力的水平無法滿足慾望的需求時,慾望就需要被遏制。
當慾望無法被滿足或是被滿足要犧牲他人利益時,慾望就被認為是醜惡的。
宗教的存在就為人類從精神上遏制慾望提供了方法,也成為了人類幾千年來的靈魂歸處。
很多事物初生是都是好的,但最後都會變質。
宗教本是為了遏制慾望而生,最終卻成為了少數人滿足慾望的工具。
對於一個無知的人而言,根本就無所謂好的生活與不好的生活,因為他沒有見過更好的生活,也不知道有更好的生活,更不知道還有不一樣的人生。
文明理性的人是否比愚昧無知的人活得更好?在社會的大多數人眼裡其答案是肯定的。
大多數人都想成為文明理性的人,所以大多數人就構成了社會,大多數人的意識構成了社會意識。
文明社會的人們所展現出來的自我意識是內化的社會意識的外化展現。
文明理性是一種社會意志,並不是個體意志。文明理性是作為工具而產生的,它負責解決人們無限的慾望和有限的資源之間的矛盾。
社會意志是集體意志的體現,社會意識也就是集體意識的表達,然而社會意志並不一定是個體意志的體現,社會意識也不一定是個體意識的表達。
個體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但這個世界並不能讓每個個體都達到利益最大化,所以社會中的人需要文明理性這種工具。社會意志是人類個體的慾望和理性妥協的結果,所體現的是平等,而個體追逐的是自由。
人類群體一旦形成社會,自由必然受限,因為自由的世界不過是弱肉強食的世界。憑虛御風的自由並不存在,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的自由也是虛妄。
人類總是把自由想象得很美好,更渴望自由的世界。
人們只願想象自由世界的美好,不願想象自由世界的殘酷。
他們並非不能想象自由世界的殘酷,只是因為身處的現實世界便已經殘酷得不需要想象。
想象出來的自由世界終究是虛假的,最真實的自由世界其實就是動物世界,也就是弱肉強食的世界。
在動物世界,生命可以在自然稟賦的限制內做任何事情。但這不是人類能得到的自由,所以人類的自由絕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在這樣的世界裡,人們可以不受社會和自我限制地做任何事情,但這樣的世界終究是強者的世界。
人類早期的奴隸社會便是最接近那種自由的世界,人人都想擁有自由,最終只有少部分強權才能擁有自由。
大多數人要想獲得自由,就必須放棄他們本就未曾得到的的那種自由,於是平等的概念便越加被人類所重視。
人越多便越需要平等,因為當少數人的自由是建立在對多數人的剝削之時,社會便極不穩定。
平等,其實就是在大多數人都渴望那種弱肉強食的自由而不可得的無奈之下的妥協。
這種妥協,恰恰展示了人類的理性,也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演變,讓弱者也能獲得尊嚴,而不是像動物世界那樣永遠弱肉強食。
追逐自由使人暴虐,追逐平等才會使人類變得理性和文明。
暴虐是人類的天性,而權力又是開啟人類暴虐之門的鑰匙,所以只有限制自由,限制權力,暴虐的現象才能被消除,但人類暴虐的本能卻將永遠存在。
不加限制的自由是恐怖的,平等的作用就是限制自由,平等也能讓人安慰自我,讓人自願活在理性的文明社會。
自由也總是會傷害平等,因為自由的本質或許就是慾望,而嫉妒又總是同慾望相伴相生。
消除嫉妒最好的方法並不是讓別人也無法擁有,但卻是最常用的方法。
消除嫉妒最好的方法是讓自己也擁有,但這往往是一件艱難的事情。弱者總是會逃避,因為逃避是最好的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騙的方式。
自由沒那麼美好,自由是殘酷的,人類也沒有那麼完美,有很多缺陷,而完美的生命也不會有進步的空間。
人類自詡為高等動物,其渴望的自由不至於這麼殘酷,但自由不就是人類最本源的慾望麼。既然是慾望,對於文明理性的人類來說,不就是那麼醜陋不堪麼。
多少個世紀裡,慾望都是人類無法正視的,因為人類在慾望的驅使下常常會做出一些慘無人道的事情。人們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不是因為理性,只是因為不想受到傷害。
在現代社會宗教顯得與科學背道而馳,但在古代社會宗教正是文明與理性的標誌。諸多的宗教都提倡禁慾,慾望是邪惡的東西,因為慾望的確能讓人變得窮兇極惡。
在進入文明和理性的社會之前,人類在慾望和自由的驅使下,自相殘殺,最終強者勝出。在生產力低下的社會,一部分人依靠體力上的強大製造暴力威脅,構成強權而成為強者,男性就是這樣成為了強者,女性成為了弱者。在社會的進步下,一部分人依靠超出常人的智慧控制他人而成為強者,但這樣的強者終究會壓迫弱者。
透過壓榨弱者而獲取利益的人不配稱為強者。
真正的強者是那些擁有偉大理想並將其實現,達到目的的同時也能兼顧弱者的利益,甚至能將自己的理想變成弱者的理想的人。
社會意志也許就是強者的意志,社會意識的表達也可能只是強者的意識的表達。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人們很容易看到慾望的醜惡,卻不容易看到慾望推動著人類進步。
人類的進步的確是伴隨著那些偉大理想的實現,但實現那些偉大理想的最終目的不過是滿足自身的慾望。
人們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因為成為更好的自己就能更好的滿足自己的慾望。
只依靠本能生存的生物,永遠都要受資源的限制,就像培養皿裡的微生物在將有限的營養耗盡之後便凋亡。
然而人類除卻擁有本能以外還擁有著智慧,人類在技術和制度上創新都依賴於此,所以能夠不斷滿足無限擴張的慾望。
慾望的滿足永遠受生產力的限制。
當生產力的水平無法滿足慾望的需求時,慾望就需要被遏制。
當慾望無法被滿足或是被滿足要犧牲他人利益時,慾望就被認為是醜惡的。
宗教的存在就為人類從精神上遏制慾望提供了方法,也成為了人類幾千年來的靈魂歸處。
很多事物初生是都是好的,但最後都會變質。
宗教本是為了遏制慾望而生,最終卻成為了少數人滿足慾望的工具。
當近代科學興起後,宗教便漸漸失去了顏色,人類也不再依靠宗教來遏制慾望。
科學技術帶來的發達的生產力讓人類膨脹的慾望得到了暫時性滿足,生命科學和哲學的發展也讓人類意識到依靠純粹地遏制慾望來構建文明社會是行不通的。
慾望的存在就是為了被滿足,被滿足一部分,被一步步滿足,然後再膨脹,再被滿足……
人類要想真正變得文明和理性,就必須正視慾望,承認慾望的積極作用,也需要妥善處理慾望所引發的人類本性中的惡。
人類除了用宗教來遏制慾望以外還依靠道德,甚至主要依靠的就是道德。
道德和慾望有著極大的衝突,因為道德本就是在那個迴避慾望的時代所產生的。
所謂“存天理,滅人慾”本就是對慾望的迴避,這種迴避更加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社會的畸變。
道德的確起到了作用,解決了不少社會矛盾,但道德的深化和扭曲卻讓人變得虛偽。
最終慾望無法遏制,道、德、仁、義一點點缺失,甚至連禮也不再講,道德的作用也達到了盡頭,法律的時代終將來臨。
法律是實現平等最好的工具,也保障了人類在平等的社會中僅剩的自由。
法律比道德要強而有力,因為法律有強大且合理的暴力所保障。
道德的生命力依然存在,因為法律顯得有些冰冷。
道德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規範,更適合用來要求自己,用來要求他人就常常變成道德綁架。
道德可以為定罪提供經驗和參考,也以其人性的溫度作為出罪的理由。
法律終究也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也無法解決將產生的新的問題,甚至會造成新的問題。
但人類不正是在不斷地解決問題和創造問題中成長的麼。
法律可以更加完善,而道德卻將逐漸脫離時代,因為道德最適合那迂腐的舊社會。
也許未來會有更好的處理個人和社會問題的方式,但如今依靠的只能是更加完善的法律和古老的道德。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慾望的洪流也無法被阻擋,只有疏導才是正確的方法。
人類為了更好更安全的生活逐漸放棄了自然世界的動物性的自由,轉而追求平等,畢竟追求平等似乎不會讓人變得暴虐,也不會讓人類無故的自相殘殺。
雖然人類還沒有取得完全的平等,連男女平等都沒有做到,但的確在這條路上走了很遠的距離。
人類要的不應當是一部分人走得遠,而是要讓所有人都走得遠,這就意味著要把路修好。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崎嶇的險路上行進,有些人只能在平直的康莊大道上前行。
如果自由本就是一種慾望,那麼人們在逐漸正視慾望的過程中就要漸漸失去自由。
自由也是有很多種的。動物世界裡自然屬性的自由對於人類而言是不太適合的,而人類的思想中有那種純粹美好的自由,那是理想中的完美自由。
人生活在現實世界,需要的也是現實裡最簡單易得的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想不做什麼就不做什麼。
也許這便已足夠,但這足夠簡單,卻不夠易得,也許如自由般美好的東西都不可能唾手可得。
大多數人都不需要那種所謂的理想中的完美自由,甚至不知道那是怎樣的自由,畢竟人類本身就不完美,又如何能夠擁有完美的自由。
人類的思想也沒有想象中自由,人們的意志所表達出來的意識也不過是社會意志所強加在個體思想中的東西。
思想的自由是受社會意志操控的,也是受無知限制的。
人們覺得富有的文明理性的人活得更好,因為他們認為文明理性是更好的生活方式,想要那種生活方式,想成為文明理想的人。
所謂的文明與理性其實是在社會意志的影響下產生的,人類出生時作為動物根本就無所謂文明與理性。
文明與理性的好在於社會意志認為其好,在於被社會意志影響下的人們認為其好。
倘若一個人的世界裡沒有文明和理性,只有愚昧和無知,那麼愚昧和無知則更能讓其感到舒適,那麼對於他和他那個世界的人來說,愚昧無知就是更好的生活方式,愚昧無知的人就活得更好。
有些人博學廣知,但懂得越多就想得越多,想得越多卻不一定能解決越多的問題,想得不透徹更會使人痛苦。
有些人無知簡單,但卻非常快活,沒有那麼多問題也沒有那麼多想法。沒有那麼多想法也不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沒有更多的需求也就不會造成慾望的擴張。
但很多人還是想成為博學廣知的人,因為他們只能想象懂得更多能解決更多問題和受人尊敬的快感,卻無法想象懂得更多就會出現更多解決不了的問題,也無法想象陷入思想的困境之中的痛苦。
社會意志就是要求人們成為博學廣知的社會人,由此產生更大的社會收益,同時滿足個體收益的增加。
每個個體都成為了以文明和理性為目標的社會的一份子,並形成了共同的社會意識,文明與理性就成為了人類想象的目標體。
文明與理性並不是所有人類個體能夠想象出來的東西,但社會中的人都能想象文明與社會的樣子,那是因為人們從小所受的教育為其灌輸了文明與理性的形象。
在這個社會體系下長大的人都會覺得文明理性的生活方式更加舒適,這種舒適感既源於生理直觀感受,也源於心理上的來自於社會意志的被認同感。
由於社會意志在人類個體上的內化,個體意志又透過行為外化而加強社會意志。
個體意志有可能是與社會意志相矛盾的,但大多數人的意志都和社會意志趨同。
文明與理性人類集體認同的社會意志,所以成為了現實世界所普遍認為的好的東西,於是文明和理性就成為了一種需求。
有很多需求都不是因為需求者而產生的,而是由供給者創造的。
很多時候需求者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身有某種需求,但供給者一旦創造出來,也就成為了需求者的需求。
也許文明與理性只是強者的理想,他們將其變成了弱者的需求。
在實現理想同時也提升弱者的收益,這才是真正的強者。
也許強者的理想的實現永遠需要弱者的支援,強者也永遠無法離開弱者。
強者往往只能制定方向,而弱者才能提供力量。
真正的強者應當是能夠利用弱者的力量來實現理想而達到共贏的人。
理想與現實也同樣如此,理想終究無法脫離現實。現實才是理想實現的土壤。當理想成為現實,現實也就更加靠近理想。
實現理想雖然困難,但不意味著理想與現實的對立。理想與現實的對立在於理想倘若無法實現,就永遠只能是理想。
2020.2.21
(未完待續)
節選自拙作《胡亂》 胡言亂語(十三)
每週六文章更新,章節之間關聯不大,可獨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