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終前,他發表了一篇長文,講述了他從入學以來的學習、實驗情況,文風輕快詼諧,即使即將離開這個世界,也不曾表現出對身邊人和事物的一絲怨恨。
就是這樣一個善良懂事的孩子,觸碰了我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臺灣作家劉墉曾說過:“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就像毛毛蟲自縛於繭歷經磨難之後的破繭化蝶,像小鷹被老鷹推下山崖之後絕望而展翅。
從小在家人保護下長大的孩子,從未受過大的磨難和挫折,才容易面對挫折時彷徨迷茫。而天性內向善良的孩子,才會在面臨挫折困難時,選擇不牽連任何人,選擇自己獨自面對直到失去活下去的勇氣。
我不禁聯想到了日本村上春樹所作的《挪威的森林》,裡面的直子與木月也是如此,主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綠子,用堅強為自己贏得了生命的新生、為男主渡邊贏得了靈魂的救贖。
《挪威的森林》劇照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個人從呱呱墜地那刻起,就開始了成長之路。人這一生,不長不短,剛好足夠去磨礪,去成長。年輕時的挫折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挫折,因為正是這些挫折使我們日益堅強、茁壯成長。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直面挫折,並心存感激。
正如村上所說的:“儘管有點孤獨,儘管帶著迷茫和無奈,但我依然勇敢地面對,因為這就是我的青春,不是別人的,只屬於我的。”這便是人生的必經之路。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