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苗,從事野生跑腿兒,每天都要跟形形色色的客戶打交道,可以說是閱人無數。
時間長了,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兒,那就是絕大多數的人都對自己的人生感到很不滿意。
很少有感覺自我滿足的人。
許多人在跟我熟了之後,聊天時常會感慨,如果老天爺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如果時間能到退回十年之前、如果當年作出了另一個選擇……
對此我只能微笑附和,然後在心裡暗歎,哪有那麼多的如果?
即便有,怕你也未必能活出自己理想中的另一番人生!
而且隨著我見的人越多,就越覺得許多人之所以有這樣那樣的命運,其實都是註定的。
這不是迷信,而是因果,你的性格、習慣和理念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就像是一個輸入了各種指令的電腦程式,一旦敲下回車鍵,就只能按照既定的軌跡和方向執行。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命中註定”吧。
就像我的一個客戶“張叔”。
1張叔是個公認的大好人。
和很多對人生不滿意的人不一樣,他倒是從來沒有抱怨人生,反倒活得非常豁達樂觀,但我在認識並瞭解他之後,我卻深深為他感到遺憾和惋惜。
因為,他本來可以有更加美好、更有價值的人生。
張叔今年六十五歲,退休在家,獨自一人居住,他的老伴兒住在外地的兒子家裡,給兒子看孩子。
張叔前年的時候過馬路被一輛車撞了,斷了一條腿,兒子請假從外地趕回來,衣不解帶地在醫院裡陪護了半個多月,直到老爺子出院。
張叔出院後,他兒子隨即就趕回了外地,沒過多久兒媳婦兒生孩子了,張叔老伴兒一走,他就沒人照看了,生活上很多事兒都不方便。
出於對我的認可和信任,張叔兒子隔三差五地讓我去給老爺子跑腿兒,今兒從水產市場買點兒海鮮,明兒陪著老爺子去醫院複檢,要不就是帶著老爺子去趟銀行啥的,一來二去我算是跟老爺子成了忘年交,也對張叔的人生經歷有了全面的瞭解。

張叔是70年代末的大學生,上大學之前,他在河北一家工廠當學徒,能吃苦、愛鑽研,許多老師傅們解決不了的問題,他一個學徒工常常能透過動腦子加以解決,深受老師傅們的喜愛。
後來廠裡接收了幾名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儘管沒有任何的生產經驗,但一進廠就能拿很高的工資,而且因為會畫圖,懂技術,反倒成了老師傅們經常請教的物件。
這讓當時的張叔又是羨慕又是不服氣,覺得自己並不比他們差什麼,無非是他們上過大學而已。
他們能,自己也能。
於是他萌生了考大學念頭,可是廠裡知道他是個好苗子,不願放人,張叔一衝動,主動扔掉了鐵飯碗,重新回到高中校園,複習了大半年,順利地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並在畢業後分配到了京郊的一家工廠,非常勵志。
其實那個年代正經八百的重點大學畢業生是非常吃香的,他畢業的時候完全有機會進機關單位,按那個年代的慣例,他在機關混上個三年五載,少說也能幹個副局長啥的,未來不可限量。
但張叔覺得自己不適合坐辦公室,年輕的他躊躇滿志,總覺得自己學了一身本領,必須得到生產第一線,學以致用,於是他放棄了當時在許多人看來更為優越的工作機會,選擇來到了一家工廠,從基層的技術員做起,真刀實槍地幹工作、搞技術。
這是我認為的他的第一次人生重大抉擇失誤。
好在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的,張叔的真才實幹和辛苦付出很快就有了回報,他工作態度認真,技術過硬,接連幫著廠裡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逐漸受到廠領導的賞識,成為了廠裡的骨幹工程師,有了自己的技術團隊。
搞技術的圈子並不大,一旦有了成就,很快就聲名遠揚,張叔成了在業內有名有號的人物。
八十年代末期,張叔三十多歲,有一家大型的國有軍工企業的下屬單位來找他,請他幫忙協助解決一些技術問題。
張叔是個熱心腸,欣然出手,順利地幫助對方解決了問題。作為回報,那家企業決定把張叔挖走,並且給他開出了一個即便在如今看來都非常具有誘惑力的條件:一次性支付他十萬元勞務報酬,免費提供一套住房、配一輛車,同時解決他愛人孩子的就業和上學問題。
張叔拒絕了,這是我認為的他的第二次人生重大抉擇失誤。
3張叔沒有跟我談當年他為什麼拒絕跳槽,但以我對他的瞭解,我覺得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來張叔是個很重感情的人,雖然搞技術出身的標籤讓他顯得有些刻板,但我知道他內心其實是很念舊情的,他認為廠裡培養了自己,離開意味著一種背叛;二來他是個很要面子的人,八十年代不同今天的社會這麼現實,他可能不願被領導同事認為自己是貪圖榮華富貴;再一點,他的內心是很驕傲的,總覺得靠自己的能力,一樣能夠打出一片廣闊的天下。
然而,進入九十年代後不久,他所在的廠子因為經營不善,破產了,張叔和愛人雙雙成為了下崗職工。
張叔的鬥志和能力再一次得到體現,他跟關係要好的同事經過商量合計,下海成立了自己的工廠,開始自己當老闆。
下海後的前十年左右,藉著90年代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張叔他們的廠子效益相當不錯,他真正靠著自己的雙手,給自己掘得了第一桶金,也是最後一桶。
張叔有錢了之後,他生意場上的許多朋友都建議他多買幾套房子,因為那時候北京的房價雖然便宜,但已經呈現出上漲的趨勢,給他建議的那些人,其實都是生意做得非常成功的人,很有遠見。
但張叔沒聽他們的,一是他自信慣了,二來他覺得買房子啥的都是投機行為,不是做實業應該有的態度,有錢了就應該繼續加大生產,擴大規模,踏踏實實地幹事兒。
當然,接下來的事實證明,張叔又一次錯了。他本身是技術出身,加上為人忠厚,不擅長管理,同時也不愛應酬和交際,比起酒桌和生意場,他更喜歡車間和畫圖板,於是伴隨著國際經濟危機的到來,他的工廠就如同大風大浪裡的一艘小舢板,很快地沉沒了。
這是我認為的他的第三次人生重大抉擇失誤。

從那以後,張叔的工廠再也沒有重現輝煌。
但他到底是個不服輸的漢子,再難再苦他也咬牙堅持了下來。
為了救活廠子,他做了無數的嘗試,上馬過數不清的新專案,但那個時候,他已經快五十歲了,人生最年富力強的年華已經過去,無論是精力還是體力,包括對新鮮事物的獲取和了解,都跟不上日新月異變化的社會。
所以他這一番番努力奮鬥的結果,往往是被騙的多,成功的少,一直陷在失敗、再奮鬥、再失敗的惡性迴圈怪圈中。
但張叔並沒有放棄,即便到了已經退休的如今,他也還在苦心經營著已經改頭換面過不知多少次的廠子,因為他說無論如何,也要把這些年曾經欠下的工人工資以及借親戚朋友的錢還上。
5張叔的生平就是這樣,一個很典型的好人沒有好報的案例。
接下來我從一個很現實的俗人、一個曾經的壞人的角度出發,聊一點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張叔確實是個好人,但我認為他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太過封閉自己,導致身邊的朋友很少,或者說能夠交心的朋友幾乎沒有。
我跟他認識這麼長時間,其實從內心是把他當父親看的,總覺得他兒子不在身邊,我本身是個不知道父母是誰的孤兒,所以是掏心窩子地對他好,自從跟他相熟以後,我都不用他兒子下單,總是一有時間就主動上門,幫他處理生活中的雜事兒,照顧他的飲食起居。
他對我也不錯,但在感覺上總是差了些什麼,說白了就是不夠交心,他對我越客氣,我越覺得其實他從內心是看不起我的,不過這個我不在乎,我長這麼大,幾乎從來就沒有被人看得起過,這對我而言沒有任何的問題,我只是會覺得老人家很可憐。
其次,張叔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他太過固執,不懂得變通,不願意接受新鮮事物和社會潮流,說得好聽點是傳統,但其實是內心清高,不願作出改變,所以總給人一種活在過去的感覺。
平時跟張叔喝酒聊天,他幾杯酒下肚,總是提起自己曾經的過往,一開始聽得新鮮,時間長了,翻來覆去總是那些故事,我都能背出來了。這一個方面是人上了歲數就愛回憶過去,另一方面其實是對眼前現實的一種逃避。
舉個例子,我有時候會對他當年創業失敗的一些具體案例進行分析,以我多年行走江湖的經驗,指出他當時犯的錯誤,告訴他應該相信專業的人給出的專業建議。
但他總是擺擺手,說什麼狗屁專家,你知道有多少所謂的專家都是徒有虛名,根本就是尸位素餐,徒有其名!
然後就開始跟我講他年輕時在工廠的那些經歷,廠裡的技術難題得不到解決,廠領導花了大價錢從設計院請來專家,結果就是解決不了,最後還是自己從實際出發,攻堅克難,最後成功解決了難題。
我說叔啊,我承認在當年你們那個年代,確實有很多半瓶醋的傢伙,可能因為出身好或有關係,進入了一些專業單位,但其實手裡並沒有兩把刷子,不過如今社會已經不一樣了,這樣的情況可能還會有,但肯定很少,否則咱們國家這些年發展這麼好,無論是科技還是軍事,哪兒哪兒都這麼厲害,離開那些專家們,可能嗎?
每每聊到這兒,張叔就會停下酒杯,搖頭說不說了不說了,這個社會已經不是我們當年那樣兒了。
最後,也是張叔自己可能意識不到,而我也不太願意承認的一點,就是他的內心其實不夠強大,不願意承認和剖析自己的錯誤,從而做到知錯能改。從表象上看,他是條有擔當的硬漢,把所有的過錯一人獨擔,但實際上,他又特別害怕別人說自己所做的許多事情是錯的,說白了,他不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
有道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怕就是張叔最讓人恨鐵不成鋼的地方。

說張叔的故事,不是為了批判他,我沒那個資格。
相反我很尊敬他,在某些事情上也很崇拜他,從心裡把他當父親一樣看待。
而且,當今社會,像他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也正因如此,我才想把他的故事寫出來,當作對他所代表的這類人的一種紀念和緬懷。
至於他的人生對錯,就交給時間去慢慢滌盪,顯現它的本色吧。
我希望大家都能從他的故事裡看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從而避免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些羈絆與挫折。
我還會繼續照顧他,陪他喝酒聊天,陪他共度晚年的時光,共閱人間百態。
人生不易,希望我們都能砥礪前行,營造自己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