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今年疫情、工作和職場關係,今年本人著實過得“捉襟見肘”,更是在下半年後,進入了所謂的“自由職業”狀態,社會的進步讓人喘不過氣來。這也是這篇隨筆的由來,並不想激起什麼社會矛盾,也不想製造所謂的衝突博取眼球,只是自己這段時間“宅”在家的感想。
趕上90年末班車的自己,不知道在現在社會算不算的上還是一個“年輕人”,在逐漸背離“燈紅酒綠”的社交後,我覺得更想一個遊離的“邊緣人”。每月近萬的負債,讓我積攢的積蓄,也漸漸負擔不起。最近每每和周圍的人講述自己的遭遇,聽到的總是“真好”、“羨慕”、“終於可以放鬆下來休息休息”。其實在剛開始的那1-2個月內,我也是這樣想的,放下久違的工作,享受久違的生活,看看動漫,追追劇,甚至還掏出了珍藏已久的高達,搗鼓搗鼓模型,樂在其中,還還做起了一直想做的影片剪輯。甚至,迴歸久違的家庭,陪伴父母,陪伴家人。
日夜顛倒,中午起床的日子,似乎非常美好,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更加遠離了社交,還有腰痠背痛,巨大的孤獨感迫使我回歸了曾經的正常作息,每日安排生活內容、制定次日計劃。我在為我的“自律”沾沾自喜過後,感覺到的深深的恐懼和壓力。
我一度感覺,非常痛苦,從事網際網路工作的我,讓我成為了大家眼裡的“工作狂”,我也習以為常。這段時間的被動“自由職業”,讓我一度放棄了努力。隨之而來,是深深的思考,我這是怎麼了。
自己變成了曾經自己最看不起的那類人,不思進取、放任自流,我是不是也成了網路上被說的那種“沒有理想,沒有夢想,沒有報復”的三無青年。
我和身邊同樣90後的很多人一樣,和家人的關係處理的並不是非常好,尤其是我的父親。我出生在書香門第,父親、母親都是事業單位工作,有穩定的收入,有相對較好的福利,叛逆的我,在人生第一次選擇中,選擇了相信自己,自己找了工作,放棄了父母安排的人生軌跡,透過10年的刻苦努力,30個的年薪,在一線城市買了房(首付+還貸差不多上百萬了)和車,也是身邊朋友、親戚口中努力的一代人的典型。只有我自己知道,這10年來,我付出了多少,和父親的矛盾最大的地方也在這裡。
我父親每每電話給我噓寒問暖之後,總是會說,兒子,你要努力工作,才能出人頭地,我知道這是父親對我有期望,除去這個,還有濃濃的愛,可是我仍然非常非常的煩躁,總是忍不住頂嘴,說“我需要多努力才能得到你的認可”,然後是沉默,然後是重複你還是不夠努力。
當代的年輕人,真的能靠努力,就能改變階級的桎梏麼,我這10年來,真的想說,可以,但是非常非常的困難。讀書和高文憑,是真正有效的捷徑,但是這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985、211不是努力就能實現,這裡堵死了很多人。工作後,每日繁瑣的日常內容,就會耗去大量的時間,你想透過努力學習,提升自己,也是非常困難(“得到”app也許大家聽過,是一個知識付費的學習平臺,不打廣告,愛看不看,我說一下資料,去年我一年聽的課程時間為1200多個小時,平均每天3小時,看過的知識文章9600多篇),這才勉強趕上了社會的進步,讓我10年來,隔三差五的總能在職場晉級。但是現在收入和市場消費的比例,是非常非常巨大的。隨意舉個栗子,我這個地方的房子價格來說20年前,也就是父輩那個年代,房子均價在30-50萬左右,130平,我父親當時的收入在4000元左右,工作個3年,就能拿下首付,父母一起,正常工作,5-7年既能擁有一套房子。現在房價在180-250左右,一個月即便是20000,也要工作加不吃不喝不生病3年左右,勉強湊夠首付,全部付完,大概需要20年。但是2萬一個月的收入,對於大部分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是非常非常不易的,更何況是不吃不喝,你會說通貨,那時候的錢值錢,是的,簡單算一下通貨率大概折算現在1萬左右,但是那時候的工作、努力的方向,多為“體力”,你多付出時間、精力,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結果。和當今的努力,已然不是同一回事。
社會對於成功的理解就是,你要在工作地有房有車,這樣才是人模狗樣。工作的變動性,社會的進步速度,普通人已經很難像自己的父輩那樣,憑藉簡單的努力,就能坐擁他們曾經擁有的那些東西,甚至愛情和婚姻,也成為了標榜成功的籌碼。生物繁衍後代是天性,甚至可以說是天職,當下社會規則下,婚姻是繁衍下一代的基礎條件,看某抖,動不動10萬-20萬彩禮,要求房子加名字,這些都是基於經濟基礎上的條件,讓人不寒而慄。在我所在的城市,8000月薪,已然並不容易,10萬的彩禮,需要靠自己的話,就是不吃不喝一年。
說著說著就偏了,只是想說明一件事,當下的年輕人和我,並不是變得“慵懶”了,缺少血性和鬥志,沒有目標沒有理想;而是,當你努力之後,發現所有的目標、理想,不是努力就能實現的時候,大部分選擇了退避,網上有很多傳播正能量的人,有時候看了也會為之一振,熱血再次上湧,但是一段時間後,發現依舊無法實現人生的“小目標”。
我仍然會繼續努力,不再是說,有什麼夢想、理想,而是為了能夠活的更好一些些,僅此而已,聽上去很喪,但可能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不能依靠父母的年輕人,所面對的殘酷現實。不要再給年輕人,冠上“慵懶”、“不思進取”的頭銜,大家其實都很努力,只是,已經無法努力達到我們曾經認為的那個標準結果罷了。
剪輯影片去了,這是我的愛好,之後我終將回歸正常的工作,也不知道這個愛好能堅持多久,各自努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