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手錶都走得一樣快,但每個人的生命卻不是。衡量一個人生活了多少年,應該用思維時間來計算。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人從生下來就呆在一個為他特殊建造的無菌保護室裡,沒有社會交往,沒有知識獲取,度過了18年,你會不會認為他成年了?
時間不是均等的,別人的一天不是你的一天。
如果你有一臺計算機,裝了一個系統之後就整天把它擱置在那裡。這臺計算機被實際使用了麼?沒有。執行空閒程序也是一天,執行大資料量計算程式也是一天,對於CPU來說都是過了一天,價值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大腦也是如此。
善於利用思維時間的人,可以無形中比別人多利用時間,從而實際意義上能比別人多活很多年。
這就是又接觸的一個新詞:“暗時間”。從名字看,這是容易被視而不見的時間,不容易被察覺到的時間。
暗時間簡單來說就是思維的時間,是沒有產生直接成果的時間。一個人走路、買菜、坐公交、逛街、出遊、吃飯、躺床上,所有這些時間都可以成為“暗時間”。你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進行思考,消化自己看到和學到的東西。
有效的時間管理,不只是對時間本身的管理,更是對思維時間的管理。
書倒是常翻,但領悟卻不見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時間不少,收益卻不見得那麼大。瀏覽的資訊超級多,但如果沒有觸發自己的思考,都不能深入理解一個事物,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
劉末鵬《暗時間》裡介紹:實際投入時間是時間與效率的乘積。像書裡說的,我們看書並記住書中的東西只是記憶,並沒有涉及推理。
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個事物,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這部分推理的過程就是你的思維時間,也是人一生中佔據一個顯著比例的暗時間。
思考時間就是你的暗時間。
暗時間達人,習慣在生活時間中滲透思維時間。
作家的寫作時間不一定是坐在書桌前才發生的,賴床時間、馬桶時間、散步時間,都可能是他的工作時間。在書桌前動工之時,文章的框架和觀點已胸有成竹,下筆就會如有神助。
貝多芬吃過午飯後喜歡散步,他的口袋裡總是帶著鉛筆和幾張五線譜,以便記錄隨時會出現的靈感。
毛姆還沒坐到書桌前就開始工作,一邊泡澡,一邊想文章的開頭。
暗時間不一定要和工作相關,只要有助於提升認識,加深理解、心靈成長,都無形中多出一大塊生命。
“暗時間”管理是潤物細無聲式的時間管理,你看不見別人的時間巧妙地用在哪裡,但會肉眼地發現彼此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