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者,人恆助之"
幫助別人,別人才會幫助你。這是社會的通行證,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然而這樣一個簡易明瞭的道理卻成為很多成年人前進路上的攔路虎。
為什麼呢?因為很多時候,自譽成熟、有主見的成年人會選擇孤軍奮戰。幫助別人,有吃虧的感覺,尋求別人幫助又放不下自己的面子。
助人是一種美好的品質,也是一種修養。它彰顯的是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度,君子豁達脫俗,自成一格的氣韻。
廣施恩義大道必成,但往往知易行難。明明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卻極少有人能做到。
助人為樂不難,難的卻是可貴的赤子之心。
六歲的絲絲回家對媽媽說:"班裡來了一個新朋友,他每天什麼事情都不做,而且總是喜歡哭,有時候還會尿褲子。"

看到這樣的問題很多家長會說"是嗎?寶貝就不會這樣,你可真棒!"淺言帶過,一笑置之。
然而這樣的做法對嗎?
將他人傷痛化為自己飴糖。孩子開心,家長滿足。絲毫察覺不到作為長輩用了倨傲的姿態點評了孩子的同學,讓孩子對自己的同學產生成見。
媽媽對孩子說:"因為新朋友還沒有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他感到很害怕,很想媽媽,所以會哭。"
第2天, 老師就發現絲絲牽著新朋友的手說:"我願意當你的好朋友,如果你想媽媽,我可以陪著你"。

為什麼會這樣?
一、 人的本質就是愛的互相存在,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與他人的相互交往所構成的。一個能理解別人的處境、情感和需要的孩子,才能主動幫助別人,從行動上去關心別人,才能與他人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係。

二、教育是影響孩子品質形成的主要因素,但是有很多孩子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常常會表現出任性、霸道和自私的個性,這已經成為孩子們普遍存在的問題,他們無法關心和愛護他人,更別說去樂於助人了。
我該怎麼做?
一、 為孩子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生活快樂,內心溫暖的孩子會擁有更加積極陽光的心態,更加樂意去幫助別人,為他人著想。

二、引導孩子成為家中的好幫手。 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但不要強行要求孩子去做,而應循序漸進,激發孩子的同情心,讓孩子主動幫忙,給孩子鼓勵和表揚,孩子會體會到幫助他人也會讓自己變得快樂。
三、父母應"言傳身教"。要想教會孩子主動去幫助別人,最關鍵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榜樣。父母體貼大度的表現,會深刻影響孩子待人接物的方法。並將這樣的觀念融入言行中。
四、多帶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如:捐贈書籍或者玩具,讓孩子在做事情本身中感受樂趣。但是,不要強迫孩子捐贈自己的東西,如果孩子正在出於自我意識的發展中,他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幼兒關愛、助人、分享、合作和感恩是幼兒典型的親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