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2020年只剩不到一個月就結束了,年初時許下的願望都實現了嗎?

每一年細數諸多得到的和得不到的,好像得到的都是理所當然,得不到的卻總是掛在心頭,提醒自己:又是如此平凡的一年。

但朋友們,不知道你想過沒有,不是隻有“得到”才叫做收穫,有些“放下”比“得到”更有意義,也更值得去回味和總結。

放下徒勞無益的“慾念”

《36歲,人生半熟》作者寬寬賣掉北京的房子,舉家搬遷到大理。

在跟房產中介聊天中無意得知:在等待買家貸款的九個月裡,同樣的戶型,竟然比她的房子多賣了200萬。

頓時她捶胸頓足,著了魔一樣一遍遍換算著,有了這200萬,她就可以輕鬆給孩子存一筆綽綽有餘的教育金,可以在大理再買套房做民宿,可以捐一所希望小學……

與親朋好友的聚會,她總是會把這個話題掛在嘴邊,每每提起,遺憾萬分。

後來她刻意去觀察身邊面對外界的大風大浪還能心如止水的人們:一種是水果攤打烊後,用手機放著音樂一臉旁若無人的獨自跳廣場舞的老闆娘;另一種是靠手藝吃飯,每天專注地只有手頭這一樁事的手藝人。

她跟這些專注於技藝的人們說起賣房子的遭遇,他們清一色的不痛不癢:“就算財務自由了,每天過得又有什麼不一樣?”

想想也是,人生大多數東西,沒得到時以為得到了該有多幸福啊,可真得到了又覺得不過如此。

何況這200萬從來不曾屬於過她,不曾擁有過,又何談失去?

或許我們大多數,還在靠著貸款、“啃老”來將就度日,這樣的與200萬失之交臂的機會,我們都不曾有過。

但相同的是,那些從來不曾真正屬於過自己的身外之物,比如那些“當年勇”的往事、那些外在的榮譽、頭銜、光環……沉浸其中也曾令人深夜難眠、輾轉反側。

放下作繭自縛的“執迷”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人生需要一些不知所起的執念,填補內心的空洞,在最黑暗最不安的時刻,讓我們擁有不服輸、不認命的執著。

但有的人帶著執念心嚮往之、安穩於世,有的人帶著執念作繭自縛、如鯁在喉。

記得一位情感作家說過,在她見過的所有情感難題中,最棘手的是沉迷在痛苦中而不自知的人。

我身邊也有這樣的女子,每次哭著找人傾訴,一副要死要活的樣子。

看的出她是非常的痛苦,我們也很心疼,一遍又一遍的聽她講過去的回憶,控訴對方的絕情,看她每天茶不思飯不想的作踐自己。

朋友們都拿出自己的經驗教訓,告訴她:“要斷聯、要自愛、要轉移注意力”,“接受真相、認清事實、會有更好的”。

然後沒過兩天,她又頂著一雙通紅的眼睛出現在你面前:“我今天跟他聯絡了,他怎麼能夠這樣?”

作家素黑說過:“痛苦,是一場自制的遊戲。”

在潛意識層面,她非常享受這種毫無意義的自哀自憐,將自我救贖的心門緊閉,誰又能真的幫的了她。

留三分執念長清醒,靠七分無為了渾生。

執念於心,三分即可,不宜過多。那些萬劫不復、萬丈深淵般的執念,早一天放下,早一天解脫。

放下用力過猛的“盲從”

曾經看過北大博士餘點給一位讀者的回信,題目叫做《幹嘛人人都要成為工作狂》。

讀者在信中提到,自己在一家金融機構工作,業績完成的不錯,但是很難像身邊的工作狂朋友那樣,每天醒著就全部投身工作。

她不禁疑惑,是否應該逼自己和她們一樣能吃苦?

餘點回覆中,有這樣一句話:“難道你想追求的是辛苦的過程,而非結果?”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吃苦教育”根深蒂固,給“吃苦”本身賦予了太多光環,營造出一種“吃苦=成功”的氛圍,於是就有了很多用力過猛、“苦行僧”似的努力。

彷彿唯有不讓自己停下來,才能心安一些。

而事實卻相反:有些焦慮恰恰是毫無價值的“熬夜”“加班”製造出來的。

《我們這一代人的困惑》一書中也有寫道:“什麼熬夜看書到天亮,連續幾天只睡幾小時,多久沒放假了,如果這些東西也值得誇耀,那麼富士康流水線上任何一個人都比你努力多了。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讓那些愛吃苦的人去吃苦。

我們要做的,是無論在多麼繁忙的生活節奏下,都能夠保持一份輕鬆感,無論在多麼緊張的工作壓力下,依然對生活保持熱情!

做個俗人,三分執念,七分放下

著名脫口秀演員李誕在微博上寫道:“開心點朋友,人間不值得。”

長期以來,因為這句話李誕都被錯誤定性成“喪”的代言人。

其實這句話恰恰沒有半點“喪”的意思,李誕本人也已經解釋的很清楚。

“人間不值得的意思是說,你做了該做的事情之後,就不要執著,如果沒有得到一個好結果,就健康地活著。”

希望我們每個人,在2020年的末尾,再堅持一下去完成那些該做的事,對那些無能為力的失去、作繭自縛的執迷、用力過猛的盲從也能擁有“放下”的豁達。

13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數不清的黃金與情人,薩達姆的奢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