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我的願望和祝福是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觸碰到他內在的創造之源,這樣他就能作為造物者發揮作用,而不只是作為一個造物。

Sadhguru(薩古魯):作為人類,我們在這個星球上創造的每樣東西,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先在我們的頭腦中創造出來的。在這個星球上你看到的一切人類作品,都是先在頭腦中得以表達的,然後才在外面的世界得以顯化。我們在這個星球上創造出的美妙的事物,以及我們在這個星球上創造出的可怕的事物,都出自人類的頭腦。

所以如果我們關心我們在世界上創造了什麼,極為重要的是首先我們要學會在頭腦中創造正確的事物,學會如何管理我們的頭腦。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管理頭腦,我們在世界上創造的東西也會是非常偶然和隨機的。所以學習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創造想法,是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創造世界的基礎。

幾個小時之後他醒了,休息得很好,他想:“哦,我休息得很好,但我感覺餓了,我希望有東西可以吃。”他回想起這一生所有曾想要吃的好東西,然後所有這些東西立刻出現在了他的面前。你得明白那裡的服務就是這樣。飢餓的人不會提出疑問。食物來了他就開始吃。肚子飽了,然後他想,“哦,我吃飽了,我希望有東西可以喝。”所有他曾想要喝的好東西他想了一遍,然後所有東西就出現在他的面前。渴的人也不會提出疑問。於是他喝了起來。

現在他的肚子裡有了點酒……你知道,查爾斯・達爾文說過,“你們都曾是猴子,你們的尾巴消失了?”不是我,是查爾斯・達爾文告訴你說你們都曾是猴子,後來你們的尾巴沒了,就成了人。是的,尾巴的確沒了,但是那猴子……

瑜伽的觀點中我們總是把不完善的頭腦稱作markata,意思是猴子。我們把這樣的頭腦稱作猴子的原因是——猴子的特性是什麼?一個是它有不必要的動作。另一個是——如果我說:“你在‘猴(monkeying)’某個人” ,是什麼意思?模仿。猴子和模仿已經成為同義詞。猴子的兩個基本特性,差不多就是不完善的頭腦的特性。不必要的動作,你不用從猴子那裡學習,你可以教給猴子。模仿是頭腦的全職工作。當這兩種特性開始工作,這種頭腦被稱作猴子。

這時他內在的猴子變得活躍起來。他四處看看,想:“到底發生了什麼?我要食物,食物來了;我要喝的,喝的來了;這裡一定有鬼!”於是鬼出現了。“哦鬼來了,他們要包圍我、折磨我。”他想。鬼立刻包圍了他,開始折磨他。他開始痛苦地喊叫,說:“哦,它們要殺了我。”於是他死了。

剛剛他還說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問題是他坐在了Kalpavriksha——許願樹下。他要食物,食物來了。他要喝的,喝的來了。他說鬼,鬼來了。他說折磨,折磨來了。他說死亡,死亡就發生了。不要去森林中尋找這些 Kalpavrikshas(許願樹)。現在幾乎連一棵都找不到了。

一個完善的頭腦,一個處在samyukti(連貫一致)狀態中的頭腦被稱作 Kalpavriksha(許願樹)。如果你把頭腦組織得有序,頭腦相應地組織整個系統。你的身體、情感、能量,一切都朝那個方向被組織起來。一旦你的所有這四個維度,你的物質身體、頭腦、情感及基本的生命能量被組織到一個方向上來——一旦你變成這樣,你期望的一切都會毫不費力地發生。這將有助於展開行動。但即使沒有行動你也能顯化你想要的東西,只要你將這四個維度組織到一個方向上來,並在那個方向上保持一段時間不動搖。

現在你頭腦的問題是:每一秒它都在改變方向。這就像是你想要去某處旅行,如果你每走兩步就改變一次方向,想要達到目的地就非常遙遠,除非出於偶然。所以組織你的頭腦,相應地組織整個系統及你現有的這四個基本維度到一個方向上來,如果你這麼做,你自己就是Kalpavriksha(許願樹)。你想要的一切都會發生。

但現在你們看看自己的生活,如果迄今為止你們想要的一切都發生了,你就完了。如果你渴望的每件事、每個人,今天就都空降在你的房子裡,你能受得了嗎?一旦我們擁有了這樣的力量,我們的身體活動、情感活動、頭腦活動及能量活動能夠受控並受到正確指引就十分重要。若非如此,我們就成了毀滅性的,自我毀滅性的。這就是現在我們的問題。

本應使我們的生活美好而便利的技術成了所有問題的根源,我們摧毀了自己生命的基礎,也就是地球。它本應是福祉我們卻把它變成了詛咒。為我們帶來不可思議的舒適和便利的東西,在過去大約一百年的時間裡,也成了對我們生命的威脅,僅僅就因為我們並非有意識的活動,我們處於強迫性的活動狀態中。所以組織我們的頭腦從根本上意味著從強迫性的行為狀態過渡到有意識的行為狀態。

你可能聽說過那些想得到什麼就出乎意料地夢想成真的人。通常這發生在有信心的人身上。比方說你想要建一幢房子。如果你開始想:“哦,我想建一幢房子,建一幢房子我需要五百萬盧比,但我的口袋裡只有五十盧比。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你說“不可能”的那一刻也是在說“我不想要”。所以在一個層面上你創造了想要什麼的渴望,而在另一個層面上你在說:“我不想要”。所以在這種衝突下,它可能不會發生。

對神或寺廟或其他什麼有些信心的人,頭腦簡單的人——信心只在那些頭腦簡單的人身上起作用。想法多的人,想法太多的人,它永遠不起作用。一個如孩子般對他的神或寺廟或其他擁有單純信心的人,他去寺廟說:“Shiva,我想要一幢房子。我不知道怎麼才能有,你必須幫我實現。”在他的頭腦中沒有消極的想法。“會實現嗎,不會實現嗎,可能嗎,不可能嗎?”——這些都被信心的純粹所消除。他相信Shiva會為他做這件事,這會發生。

Shiva會來給你蓋房子嗎?不會,我要你明白,神連小手指都不會為你動一動。你所說的“神”是造物之源。作為造物主他已經完成了出色的工作。這是毫無疑問的。你還能想到比這個更好的創造嗎?在任何人的想象中有什麼比現有的更好的東西嗎?作為造物主他已經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工作。但如果你想讓生活按照你想要的方式發生,因為現在你的快樂和幸福的核心是:就算你真的不快樂,(笑)你不快樂的唯一的原因是生活沒有按照你認為應當發生的方式發生。僅此而已。

所以如果生活沒有按照你認為應當發生的方式發生,你不快樂。如果生活按照你認為應當發生的方式發生著,你就快樂了。就這麼簡單。所以如果想讓生活按照你認為應當發生的方式發生,首先,你思考的方式以及它的專注程度、你的想法有多穩固以及思考過程中有多少迴響將決定你的想法能否成為現實,或只是一個空想、或怎樣不去創造消極的思考過程,而給你的想法造成任何阻礙。

這個“可能……”、“它是可能的還是不可能的”的想法正在摧毀人類。什麼是可能的還是不可能的不是你的事,而是大自然的事。你的事就只是為你想要的東西而努力。現在你坐在這,我問你兩個簡單的問題——我要你想想看並回答這個問題。現在,從你坐著的地方你能飛起來嗎?你說不能。現在從你坐著的地方你能站起來並行走嗎?你會說能。答案的基礎是什麼?你為什麼對飛說不能而對走說能?是因為過往的生活經驗。你站起來並行走過無數次,但一次也沒飛起來過。換句話說你在用過往的生活經驗作為決定一件事是可能還是不可能的基礎。

再換句話,你確定了迄今為止沒發生過的事在你將來的生活中也不能發生。這是人類以及人類精神的恥辱。迄今為止在這個星球上沒發生過的事有可能在將來發生。人類有能力讓它在將來發生。所以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不是你的事,是大自然的事。大自然會做出決定。你只要看看什麼是你真正想要的併為之努力;並且如果你用一種強大的方式創造你的想法,沒有任何消極的東西,沒有任何消極的想法拉低思考過程的強度。

你必須清楚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是,什麼是你真正想要的?如果你不知道你想要什麼,那就談不上創造它。如果你看看什麼是你真正想要的,每一個人想要的都是:喜悅地生活,平靜地生活,就他的各種關係而言,他想要充滿著愛和深情。也就是說每個人尋求的都是內在的愉快和外在的愉快。這樣的愉快,如果發生在我們體內,我們稱之為健康和愉悅。如果發生在我們的頭腦裡,我們稱之為平和和喜悅。如果發生在我們的情感中,我們稱之為愛和慈悲。如果發生在我們的能量中,我們稱之為極樂和狂喜。這是一個人所尋求的全部。

無論是去辦公室工作,想要賺錢,建立事業,還是建立家庭,亦或是坐在酒吧、寺廟裡,他都是在尋求同一件事;內在和外在的愉快。如果這就是我們要創造的東西,我想是時候讓我們直接面對並承諾去創造它。你想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平和的人、喜悅的人、有愛的人——一個在所有層面上都愉悅的人,你也想要一個這樣的世界嗎——一個和平、有愛、喜悅的世界?“不,不,我想要一個溫室,我想要食物。”當我們說喜悅的世界時就意味著你想要的一切已經發生了。這就是你所尋求的一切。

所以,你需要做的只是承諾去創造它,創造一個和平、喜悅、有愛的世界,為你自己和周圍的每個人。每天早晨如果你的頭腦以這個簡單想法開啟一天,“今天不管我去哪裡我都將創造一個和平、有愛、喜悅的世界。”即使你每天跌倒一百次又有什麼關係?對一個堅定的人來說沒有失敗這回事。你跌倒一百次,就有一百個教訓可以吸取。如果你讓自己如此專心致志,去創造你真正關心的東西,你的頭腦就變得有秩序。

一旦你的頭腦變得有秩序——你思考的方式就是你感受的方式——你的情感將變得有秩序。一旦你的想法和情感有了秩序,你的能量將在同一個方向上變得有序。一旦你的想法、情感和能量有序,你的身體就有了秩序。一旦所有這四個方面被組織到了同一個方向上,你創造和顯化你想要的東西的能力是驚人的。在很多方面你就是造物主(Creator)。你內在的創造之源在你生命的每一秒裡都在運作。只是:你持續接觸到那個維度沒有?組織好你生命的四個基本元素將給予你這個途徑。

有做到這點的工具和技術。一整套瑜伽科學,我們稱之為瑜伽的整套技術就是關於這個——把你自己從一個造物轉化成為造物主。我的願望和祝福是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觸碰到他內在的創造之源,這樣他就能作為造物者發揮作用,而不只是作為一個造物。

原文連結:https://m.youtube.com/watch?v=UwGSgJytufY

62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往後餘生,學會看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