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讓你變優秀的5個習慣,越早養成越能過上你嚮往的生活。

1

遇事懂得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自己所處的境遇不好,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的時候,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有一句話說,你現在在哪兒是你過去兩年來的選擇決定的;你兩年後在哪兒是你接下去兩年中的選擇決定的。

優秀的人,凡事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唯有找自己的原因,才能知道欠缺,才能看到缺點,才能在一件事情中,讓自己有所成長;

才能在與人紛擾中,讓自己更加豁達。

凡事別找別人的錯,多找自己的過。找別人的錯,永遠不會讓你進步;找自己的過,才能幫你沉澱自己。

多年來,一位太太不斷抱怨對面的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乾淨,她晾在院子裡的衣服,總是有汙漬,我真的不懂,她為什麼洗個衣服都洗不乾淨……”

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到這位太太家裡做客,發現了汙漬的“真相”,於是拿了一塊抹布,把窗戶上的灰塵擦掉,說:看,這不就乾淨了嗎?

原來,是自己家的窗戶髒了。

凡事如果能先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抱怨別人,很多問題會迎刃而解。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你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曾看過一個故事。

軍隊裡新來了一批士兵,按規定,需要給每個士兵都配發新的軍裝和軍帽。

配發軍裝之前沒有量每個人的身高體重,所以大家都只能在一批新軍裝裡,挑選最接近自己身材的服裝。

有一個士兵在選軍裝時剛好不在,領到了剩下那一套比自己大很多的衣服。

後來,一個軍官來查崗,看到這個士兵的衣服特別大,帽子也大的快把眼睛給遮住了。

軍官問:“你的衣服和帽子怎麼這麼大?”

他回答道:“報告長官,不是我的衣服和帽子大,是我的身體和頭太小了。”

軍官繼續問“你的身體和頭太小,不就是衣服和帽子太大嗎?”

士兵回答道:“我母親教導我,遇到任何事,首先都應該找的是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找其他問題。”

多年後,這個士兵成為了美國總統。他就是艾森豪威爾。

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也有足夠的自省能力。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可以快速成長,成就自我。

優秀的人從來都不是天生卓越,而是願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有對新婚夫妻,買了新房準備裝修。經人介紹請來了一位李師傅,裝修完後驗收,質量很不錯。

入住半個月後,李師傅突然拜訪,一臉歉意道:“當初給陽臺裝防護欄時少了一顆螺絲,我現在來補上。”新婚夫妻笑著說:“一顆小螺絲,不礙事。”

李師傅急了:“別看螺絲釘小,少了一顆,就不安全了。我必須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位裝修師傅,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慢慢獲得了周邊街坊的信任,生意也越來越好。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

2

做事時,全身心投入。

不論在做什麼,專心致志的把眼前的事做好,再去想別的。

很多人在行動或者工作中常常被瑣事打攪,在堅持中屢屢受挫,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常常將注意力集中在戒掉壞習慣上,而沒有專注在想做的事上。

想要將一件事情堅持做下去,最重要的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開足馬力向目標進軍。

就像作家林清玄,在世時每天都要求自己寫3000字,不為發表,只為練筆,天天如此。他說,寫作是一個勻速前進的工作,不斷重複積累,才能突破。

每一個堅持的開始都是痛苦的,沒有人能夠輕輕鬆鬆擁有開掛的人生。拒絕生活中的誘惑,突破自己的侷限,在堅持中努力,方有成事的一天。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你在讀一本書,看一場電影,或者做一件很感興趣的事時,時間飛速流逝,你完全忘卻了周遭所有的事物。你投入而忘我,甚至喪失了對自我意識、感官,乃至周圍的時空的覺察力。你全神貫注,所有的能力被髮揮到極致。

在《莊子》的《達生》篇中,有一個佝僂丈人承蜩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要到楚國去,他走出樹林,看見一個駝背老人正在用粘杆粘蟬,動作輕巧地就像在地上撿東西一樣。

孔子說:“先生的技術真是巧啊!這其中有竅門嗎?”

駝背老人告訴孔子:“我有我的辦法。雖然粘杆很長,在杆頭上的黏丸也不好掌握平衡,蟬也爬的很高,我卻可以全身心投入,勤加練習。

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我可以在在竿頭累加兩個黏丸而不會墜落,失手的情況就會變少;

當我練到能在杆頭累加三個黏丸而不掉落,那麼十次黏很難再有一次失誤;

當我練到了能累加五個丸子而不掉落的時候,粘蟬就會像在地上撿東西一樣容易。

粘蟬的時候,我會站穩身形,就像臨近地面的斷木,我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

雖然天地很大,眼前的景物很多,但我一心只注意蟬的翅膀。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為什麼不能成功呢!”

孔子聽罷後,讚歎老人“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其實,正如這位老人的經歷,一些看似難以做到的事情,只要全身心投入,不斷精進自己,就容易做成。

3

懂得下笨功夫,不怕失敗,持續努力。

每天都有一些“聰明人”在尋找成功的捷徑,可以讓自己繞開漫長的奮鬥過程,迅速成功,殊不知,那些真正的聰明人,卻都在暗暗地用著“笨辦法”。

但凡想做出點事情來,還是要花笨功夫。

在於沒有方向之前,只管努力;有了方向之後,只管堅持。聰明人都知道,唯有日積月累的沉澱,才能厚積薄發。沒有捷徑可走時,就把尋找捷徑的精力用來默默前進。

錢鍾書曾說過: “越是聰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被譽為“博學鴻儒”、“文化崑崙”的錢鍾書有著海量的知識儲備,他“博學”的笨功夫,就是爭分奪秒地讀書。

錢鍾書讀清華時,曾立志“橫掃清華圖書館”。有同學回憶說:錢鍾書一個禮拜讀中文書,一個禮拜讀英文書。每個禮拜六,他把讀過的書整理好,抱去圖書館還,再抱一堆回來。

錢鍾書在清華待了四年,連玉泉山、八大處都沒有去過,所有的假期都用來讀書了。

傳言錢鍾書記憶力超凡,但他“過目不忘”的笨功夫,就是反覆推敲和記憶。錢鍾書曾透露自己讀書“不遺忘”的秘訣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

楊絳也說錢鍾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

楊絳曾回憶,他們初到法國的時候,錢鍾書在法語方面還略比自己生澀,然而短短的一年時間,錢鍾書的法語水平就遠遠地超過了自己,因為他的學習一刻也不曾懈怠。

楊絳說錢鍾書嗜書如命,研究法文的時候,從15世紀的詩人維容讀起,到18、19世紀,一家家讀下來。後來學習德文、義大利文也是如此。

著名學者鄒文海回憶,錢鍾書有一次出行的時候隨身帶著英文字典,途中“怡然自得,手不釋卷”。“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一月。”

正因錢鍾書下足了經年累月的“笨功夫“,才有了後來博大精深的《管錐編》。

想迅速出人頭地,是我們踏入社會時的普遍心願。急功近利是很多人的通病。

如果可以,誰都願意去做見效快、短時間內就能看得到成果的事情。

所有的成功都是慢慢熬出來的,不做好厚積薄發的準備,再好的機遇放手上都白搭。

小米公司短短几年迅猛發展起來,與雷軍的“笨辦法”息息相關。

雷軍說,企業要長足發展,就要用最好的人,在核心人才上面,一定要不惜血本。

創業初期,他的主要精力就在找人上。但是畢竟跨了行業,連基本的行業內的人才名單都沒有。

那怎麼辦?雷軍用上了他的笨辦法:

“如果沒有名單可以聊,你可以先問問自己,你最希望自己的合夥人是哪個公司?

然後就去那個公司樓下的咖啡廳等著,看到人就拉進來聊,問這個公司的人誰在這項工作上面最棒?聊一圈下來,就會有名單了。

然後按照名單上的人請吃飯,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不斷嘗試,直到成功。”

為了找到一個非常出色的硬體工程師,雷軍曾連續打了90多個電話。

幾個合夥人輪番和他交流,整整12個小時,才說服工程師加入。

成功者往往用的是笨辦法。

胡適說過:“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人。”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而是比你聰明的人,都在偷偷地下著“笨功夫”,用著“笨辦法”。

越是聰明的人,越是知道這世間的努力,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唯有不斷地穿山越嶺,涉險過河,一步一個腳印,花更大的力氣去下苦功,才可能把別人遠遠甩在身後。

4

不滿足現狀,敢於走出舒適區。

要想優秀,首先要敢於伸手去夠那些更高的果子。很多時候把手伸出去把腳踮起來,已經戰勝了90%的人。

只要把心血花進去,其實辛苦不會白費。即使得不到眼前最直接的目標,這些辛苦會在未來某天顯示出來效果。

越是複雜的事情,越是不能靠空想;越是重要的事情,越要邊走邊想。一方面,空想的東西往往不成立;另一方面,把事情做起來,會給我們很多靈感。

如果你想變得更優秀,就要主動去做那些讓你不舒服的事情。

馬雲說,男人的胸懷是讓委屈撐大的。人的膽量是讓環境撐大的。沒有膽量,不可能真正的優秀。

我們總是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一面,嚮往他得到的一切,卻不願意走出舒適的地方,接受更多不舒服。

在歲月裡,舒適是把無形的劍,把傷痕都刻印在你的身上。

舒適如同一方不動聲色的泥沼,在無形中把你吸進去,再也無力脫身。

我們總能聽到無數的羨慕,卻鮮有看到人們付諸行動去改變。

坐在家裡看影片刷手機比出去揹著揹包一步步登山要更舒服。

享受美味的食品明顯要比在健身房揮汗如雨更爽快。

做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明顯要比做銷售到處跑更舒適。

羨慕別人的生活的背後,也要看到那些痛苦的付出

你說你嚮往更好的生活,卻不願意走出舒適區,重塑自己;你說你嚮往更好的生活,卻畏懼風雨,害怕失敗。

你可以想要很多,但是前提是:你去做,勇敢走出舒適區。

放棄可以有無數借口,走向嚮往的生活卻只有一條路:打破現在的舒適區,尋求蛻變。

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他在北大當老師到第七年的時候,已經開始教專業英語了;教專業英語每週只要上4個小時的課,週一把4個小時的課上完,餘下的6天可以到處旅行,或者睡覺,或者到圖書館看書;另外,暑假兩個月,寒假一個月,總共有三個月假期。如果按照這樣的狀態混下去,很快俞敏洪就可以變成一個副教授,然後再讀個碩士、博士,就可以變成三級教授,然後北大也會低價給他買房子。

想想這樣的條件也是夠舒適了,在很多人看來是夢寐以求的美差,然而俞敏洪沒有這樣想,他毅然走出北大的舒適區,之後,他創立了從未想過能做到的新東方教育。

所謂的光鮮亮麗的背後是一次次的浴火重生。一次次突破自己鑄就的心理羈絆,追求嚮往的生活。

5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真正睿智的人,懂得淨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