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如果說一定要給年輕人兩條建議,我會選擇曾國藩的兩句話:

利可共而不可獨,獨利則敗;

謀可寡而不可眾,眾謀則洩。

因為太多人吃虧在了這上面,包括我自己。

01

人心趨利避害。

有利益好處的地方,往往大家都盯著。

如果有人獨佔了利益而不與大家分享,那麼一定會招致怨恨,甚至成為眾矢之的,帶來後患,結果就是通常說的“獨利則敗”。

所以一個人面對利益要懂得權衡取捨,拿自己該得的那份,甚至有時候為了避免後患,捨棄部分自己應該得的利益。

李嘉誠深知這個道理,於是叮囑兒子說:

“你和別人合作,假如利潤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那我們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縱觀歷史,懂得共利的人,其成就往往大於獨利之人。

比如說,項羽非常為人吝嗇,寧願金銀財寶在倉庫放著,也不肯獎賞給手下將士,不得人心。

而劉邦為人大方,大肆獎賞手下用功將士,深得人心,將士的激情也高昂。

因此,最後劉邦打敗項羽也是註定的事情,正所謂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

陳勝窮苦的時候,對身邊小夥伴說:“苟富貴,無相忘”,等他自己真的發達富貴了,之前的朋友來找他,他卻把老朋友都給殺了。

因此,大家發現陳勝這個人薄情寡義,也慢慢疏遠他。

最後,陳勝被自己的車伕莊賈所害,令人唏噓不已。

02

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諺語:“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即便是一百個平庸的臭皮匠,在決策上面的優勢也不頂一個優秀的諸葛亮。

就像公司開會,幾個不專業的人坐在一起商量事情,倒不如一個專業的管理者自主做出決定。

幾個人商量事情,勢必就是東家言西家語,極有可能商量不成事情,拖慢辦事效率。

就像《戰國策》所說:“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戰國策》中,商鞅勸說秦孝公變法,秦孝公覺得還是與大臣們商量一下為妙。

這時,商鞅說:“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也就是說一旦反對變法的那些人事先知道,就等於自己的計謀暴露在對手那裡,自己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即便大家陣營一致,也不要讓太多人參與你的決策。

看準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如果別人見識低下,心胸狹小,氣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

七嘴八舌,會動搖你的意志,也會破壞你的信心和情緒。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這“三個和尚”的故事也證明“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三個臭皮匠在一起謀劃事情,最後很有可能會打起來。

03

任何謀略本質上都只是一種假設,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相對的確定性。

人們出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想要用更多的資訊去驅散不確定性,但殊不知只有“有效資訊”才能驅散不確定性,而有效的資訊從來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急於諮詢追問答案的人,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想透過某種確定性獲得安全感。

其實真正的安全感只會來自於你的行動,於行動中求證結果,邊做邊錯,邊錯邊改。

這和修行一樣,聞思都不是真正改變的開始,修才是,只有以行證道,沒有以空話證道、以臆想證道。

當你不恥下問,把決策、謀略、判斷分享給他人後,大機率只會收穫到一些噪音。

做這件事情的人和不做的人,資訊是不對等的,你問不做事情的人並沒有什麼用。

當你向別人尋求建議的時候,往往意味著你要做出決策了。

而決策本身所需要具備的前提,你所請教的人不一定都具備。

而且很多背景資訊都是當事人自己才知道的,根本表達不出來。

也因此很多時候,別人的建議對你的決策,很難有實質性的幫助。

做同一件事情的人資訊對等了,但同欲者相憎, 他不給你出餿主意就不錯了。

目標一致的人,往往成為競爭的對手,都想捷足先登,唯恐他人得到而自己得不到,所以容易相互產生敵視的心態,正所謂“同行是冤家”,有好的策略同行也不會告訴你,把你忽悠瘸了才是符合他利益訴求的做法。

正所謂“事以密成,語以洩敗。”

成年人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首要的不是諮詢和求教,而是隱藏自己的動機。

學生時代題不會做,書看不懂,完全可以敞開動機去大膽求教,但當你步入社會之後,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是和利益掛鉤的,是零和博弈,你獲利別人就可能就失利了;

即便你覺得你傾吐的這個人利益不相干,但是他會不會洩露給利益相關的人就不是你能掌握的了。

04

《三國演義》中的董承就是一個例子。

董承四處遊說文武能臣,要拿下曹操。

劉備、種輯、吳子蘭、王子服,甚至董承的小妾,都知道他的密謀。

董承自以為“滴水不漏”,誰料他的小妾與家奴秦慶童暗通款曲。

秦慶童出於舊恨,立即跑去向曹操告密。

結果可想而知,一干人等都被曹操殺害。

在今天就是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決策也不必四處宣揚,唯恐眾人不知,很多事情要低調地去做,不要太張揚,因為只有低調、不張揚地去做,阻力才小,障礙才少,等事情做起來了,有些可能的障礙無形中就消失了。

就算你諮詢的人絕對靠譜,不會洩密,但他也不一定能給出正確的建議,人們總覺得好像只有奸臣進獻讒言佞語才會惑主,但其實歷史上忠臣誤國的例子也很多。

決策是否正確無關道德,而關乎智慧,而智慧從來都是稀缺品。

《淮南子·人間訓》:“今萬人調鐘不能比之律,誠得知者,一人而足矣。”

參與決策的人的數量並不等於質量,低層次的智慧累加並不能產生高遠的智慧,所謂“眾謀則洩。

很多時候所謂群策群力,不過是一種口號而已。

有工作經驗的人都知道,真正的群策,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決策,給出專業的建議,而非所有人都一擁而上七嘴八舌,這個“參與群聊”的門檻是很高的。

所以現實中大多數情況是獨策群力,這樣雖然不太民主,但卻高效。

05

所以人、你一旦有了一個想法,不要急於獲得他人的認同,事情做成了他人自然會認同你。

立功立德立言,立功是第一位的,立言是最後一位的。

更不要把你的動機隨意吐露,如果是一種吐露真心的策略那無可厚非,如果是情難自禁的想要傾吐,你可能就不太適合做大事。

做不到以上兩點最後因為他人的噪音和洩漏導致決策失誤時,就請不要怪別人。

其實這就是一面鏡子,折射的是你對自己的不滿——你為什麼不相信自己的選擇和能力呢?

最後我想說,謀不可眾並不是要大家閉目塞聽,獨斷專行。

反而是那些於是猶豫不決,需要別人認同才能行動的人,才需要明白謀可寡而不可眾,可以集思廣益,但不要讓太多人參與你的決策。

尊重普通人的話,參考專業人的意見,最終自己做決定。

因為最終能夠負責任的,只有你自己。

118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人 (寫得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