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你期望的高了,你就輸了;
一份情你付出的多了,你就累了;
一個人你對他太好了,你就痛了。
付出,一定要有界限,善良,一定要有尺度。
導讀:“很多時候,你越善良,別人越不拿你當回事”你怎麼看?
不管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古訓,還是家長日復一日說的“孩子,你要成為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
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家庭,我們所接受的種種教育都在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與人為善,要多去幫助他人,用愛來感悟這個世界。
只是可惜,有人教我們要用愛來面對整個社會,但是卻很少有人教我們如何去善良。並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我們的善良,我們的善良也絕不是任何人都有資格去享受,尤其是對於某些自以為是的人,更不必將自己的善良施捨給他們。
善良多了,會被習以為常一個善良的人,他會經常性的想著別人,會盡可能的去幫助別人,去關心別人的一點一滴,盡全力去幫別人完成他們想達到的目標,或者是會在平時伸手幫別人的一些忙。
他們會在自己去打水的時候問一句“需要幫你帶水嗎?”會在自己去買飯去拿外賣的時候問一句“需要幫你帶嗎?”他們會在很多時候做很多他們認為隨手幫忙的小事,而他們這種善意在一開始的時候會被不停的感謝。
但漸漸的,做的次數多了,其他人也就沒有了感恩的耐心和想法,甚至有些人對此習以為常,還會認為幫助他們做這些事理所當然。
一旦某一天,這個善良的人因為某些原因不再像以前那樣處處幫助他們,他們便會非常的不滿甚至憤怒,就好像是別人沒有好好履行對他們的義務一樣,他們早已忘記,原本,在最開始的時候,這一切都是來自別人的善良。
但是,當你對別人的善良,逐漸的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慢慢的讓他們以為你的善良是必須的而且是一項義務的時候,善良本身就已經變了味,不會再有人心懷感激,更多的是將你當作僕人一樣使喚,一旦你的做法和之前不一樣,就會引起陣陣指責。
這並不是善良應該有的後果,所以很多時候,善良也要有個度,一旦做得多了,被他人習以為常了,也就不值錢了。
善良不是義務,要給值得的人不論是什麼時代,不論科學技術如何的發展,不論人民的素質如何的提高,這個社會上總會有一些欺軟怕硬、愛佔他人便宜的人。
當他們接受到別人的幫助或是饋贈的時候,他們想到的並不是感恩,而是想著下次應該如何佔到更多的便宜。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是有一些人卻常常是“不錯過一點好處,拿別人的善良當作賭注。”這也在警示我們,善良絕對不是氾濫成河的,善良也並不是要面對所有人的,我們用自己的善良去溫暖別人,也要分人,不能過分給予,有很多人不值得。
我們的善良是有限的,所以更應該把它分給真正需要的人,分給那些知恩圖報有感恩之心的人,而對於很多狼心狗肺、毫無人道的人,我們半分善良都不要留給他們,善良不要求利益上的回報,但是他要求接受善良的人要懷有感恩之心。
所以,我們做一個善良的人並不代表你要白白增加很多義務,我們的善良要留給值得的人。
善良適可而止,做最好的自己雖然我們接受的教育讓我們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但是我們的善良也要適度。
有的人會漸漸的習慣我們的善良,並且認為這本該如此,而有的人則會心存感激的接受我們的善意,並且將這份善意傳遞。
人與人就是有著很大的區別,我們沒有辦法強迫人人都有一顆善良的人,但是我們可以擦亮自己的眼睛,識別出別人都是什麼樣的人,值不值得我們對他們善良。
我們也不必強迫自己處處善良,善良應該是一種很美好的品德,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是個善良的人而感到高興,而並不要因為自己要做一個善良的人而處處限制自己,考慮別人。
善良本身沒有錯,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對其他人充滿善意也沒有錯,錯的是那些把善良當作工具,利用他人善良來獲得某些利益的人。
這個世界上有結果的付出叫付出,沒結果的付出叫代價。
我們的善良不需要像太陽光一樣散落四處,我們可以有選擇的善良,不必拘泥其中,對於某些把我們的善良不當回事的人呢,我們就更沒有必要去在乎他們,揮揮手告別,因為他們不配。
做快樂的自己,恰到好處的使用自己的善良就夠了呀。
如果我寫過的一篇文章,講過的每一話,做過的一個舉動,
曾在你的心裡蕩起漣漪,那至少說明在逝去的歲月裡,
我們在某一刻,共同經歷著一樣的情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
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