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鄉已經三十年了,而且已經幾年都沒有回過養我的那片土地。近鄉情更怯,讀到閻海軍主編《崖邊:吾鄉吾民》時就有這種感覺。文中的點點滴滴,把我拉回我的童年,拉回我的故鄉。
嚴格意義上來說我有兩個故鄉,小時候,我出生在黑龍江的某縣城邊緣的小村莊,黑山一隊,很具有東北特色和時代感的名字。我在那裡生活了八年,出生後最初的童年就是在那裡度過。記憶已經模糊,但及膝的大雪,清澈的河流,遠處的小山,這些還隱隱留著記憶中時長的懷念。離開三十多年了,再也沒有回去過,隱隱的傷痛留存心間,有一種無根之萍的感覺。那才是我出生的地方,見證了我存在這世的地理基礎,有生之間一定要回去看一下這個讓我來到這個世界的地方。
之後來到了山東的一個小村莊,但這裡只有我的少年時光,已經到上學年紀的我沒有完全融入這片土地。小學、中學,十年時光,基本都是在學校度過,天天的學習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的同學,我的青春,我的初戀都留著了這邊土地上,但沒有學會鄉音,沒有完全的歸屬感。這確是我父母的家,也是我的家,有著證明我在這個世界上最根本的戶籍所在地。
之後上學就離開了,真的離開了,偶爾回去也只是住幾天,家成了永遠不關門的客棧。唯一可以留下回憶的也就是我的婚禮還是在這裡舉行,我的孩子還是在這裡出生,可這幾十年裡我在這居住的總時長不會超過兩個月,這還能算我的家嗎?也只能叫故鄉了。
最近一次回去是幾年前了,走在回鄉的路上,就和《崖邊》一位作者崔國輝的返鄉記一樣,家鄉還是一樣的家鄉,但對家鄉的感覺已經不是最初的感覺,家鄉的人也不是最初印象中的人了。走在故鄉的小路上,最大的感覺就是小,童年記憶中寬廣的田野怎麼會就是那麼一小片呢?漫長的上下學路,記得那時要走好久好久才能到家,怎麼現在看看才1公里不到呢?幾分鐘就走完了。是少年在路上玩耍浪費時間了嗎?還是現在的快節奏生活把那段時光無限拉長了呢?見到少年的夥伴時也再也找不到玩玩鬧鬧,嬉嬉笑笑的感覺,一個個拖家帶口,一個個都是中年油膩大叔了。歲月已經不可避免的在我們身上留下印記,故鄉已經是回不去的故鄉,故鄉人已經是進不了心的故鄉人。遠離故鄉已經很久,故鄉就已經成為心中遙遠的他鄉。
但為什麼故鄉還深切的埋在心裡,還深深的影響著我的靈魂,生活在都市越久,反而思念故鄉的請更為真切?那是我們曾經的心理港灣啊!
故鄉已經傳來了新的訊息,故鄉的改革也一步步提上日程。村裡的路已經全部硬化了,村裡的房子要重新規劃了,村裡的新農村建設已經提上日程。現代化的建設已經進入農村,等待著的就是越來越好的生活了。
但在整個農村建設中,總有些東西會失去,有些東西會留下,我的文字只能記錄我自己的家鄉的一點點微不足道的變化。但閻海軍主編了一系列書籍《崖邊》,將我們對過去故鄉的懷念,現在故鄉的裂變還有將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故鄉的點點滴滴,那曾是中華文明的根脈,那是生我養我的土地,她們的故事值得有人去記錄,值得留下。#乾貨分享讀書會##讀書##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