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移栽、覆膜、埋土、施肥、澆水……連日來,在萬寧市後安鎮吳村,脫貧村民祝海花在村裡的“菜籃子”集體經濟種植基地裡忙碌著。大半個月下來,這裡的土地換上“新顏”,黃燈籠辣椒、青椒、蓮花白等冬種蔬菜冒出嫩芽。
“在基地裡幹工,1天有80元工錢。”今年45歲的祝海花自家也種植冬種蔬菜,農閒時,她便報名來到“菜籃子”集體經濟種植基地做工,“就在家門口,離得不遠,很方便!”
為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更好地夯實脫貧攻堅成效,帶動鄉村振興,該村今年新打造了“菜籃子”集體經濟種植基地。
“近些年,隨著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很多土地撂荒。”吳村村黨支部書記文亞林指著已經冒出嫩綠的基地介紹道,基地面積有50餘畝,都是從村民和貧困戶手中流轉來的撂荒地,除已種的冬種蔬菜外,餘下的土地將種植水稻,按照“水稻+蔬菜”輪種的方式發展產業,“土地租金每年上漲5%,保證貧困村民的收入。鎮政府也撥付了50萬元扶持資金,支援發展村集體經濟。”
今年9月,基地先前種植的水稻大豐收,盈利收入3萬餘元也進入村集體經濟賬戶,實現了村集體經濟收入“零”的突破。
有了集體經濟收入,文亞林又馬上安排平整土地、開挖自吸井、鋪設排水管、安裝自動滴灌等,緊鑼密鼓組織冬種瓜菜的種植。
今年已經69歲的脫貧戶文桂容近日也常到田裡幹活,她說,年齡大了,外出務工不方便。而村裡發展集體經濟,還給她提供了一個工作,“心裡非常高興,而且幾十號人一起勞動,熱火朝天的,特別有勁頭。”
自蔬菜下種後,文亞林每天都來到基地轉一轉,照看集體經濟種植基地比照看自家的田地更上心。這一方面是因為基地剛起步,還沒有資金聘用專門的管理人員,另一方面則是他的心裡還有一個“小九九”。文亞林說:“村裡常住居民有1700多人,大多會種瓜菜,以前都是村民分散種植,自己種自己賣,規模很小。想透過這個基地讓大家‘抱團’,做大產業。”
這也是後安鎮黨委、鎮政府和駐吳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共同調研謀劃的發展道路:依託村民種植手藝,進行土地流轉,採取“水稻+蔬菜”輪種方式,發展訂單農業,按照“政府+黨支部+公司+農戶(貧困戶)”的模式,打造“菜籃子”集體經濟種植基地,實現農民致富,集體經濟增收。
“吳村已在2019年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當前任務就是發展集體經濟。”後安鎮黨委書記林道軍說,吳村靠近小海邊,土壤肥沃,一直是周邊有名的蔬菜種植村。現階段基地種植的黃燈籠辣椒、蓮花白等蔬菜,部分已經與相關收購商、企業簽訂意向採購協議,其他也在商談中,使村民“手中有訂單,種植心不慌”。
看著長勢良好的冬種蔬菜,文亞林也信心滿滿,他說,這批冬種蔬菜大約在明年二三月份上市,有了收益後還將進一步擴大規模,提高種植標準化與技術含量,讓集體經濟種植基地成為帶富村民的“火車頭”,“未來在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支撐下,村裡還將提升教育、醫療等福利,讓集體經濟發展的紅利惠及村民。”
(本報萬城12月16日電)
原標題:萬寧吳村集中力量做大集體產業 盤活撂荒地打造“菜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