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知識很多、也很雜,想要完全掌握是很難的。但是一些常見的茶知識的掌握,其實就可以解決掉你生活中95%的茶困惑。下面我們就看一下,這些茶葉常見基礎知識都有哪些吧。
茶樹的起源在哪?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中國西南部是茶樹的起源中心。
茶樹是什麼樣的?
茶樹的形態主要有三種:灌木、小喬木、喬木。
喬木型:喬木型茶樹樹勢高大,主幹明顯,頂端優勢強,枝條大多直接由主幹分枝而出。
半喬木型(小喬木型):半喬木型茶樹有較明顯的主幹。主幹和分枝容易區別,但分枝部位離地面較近,植株高度中等。
灌木型:灌木型茶樹樹冠低矮,無明顯主幹,從根頸部分枝,各枝條粗細大體相同。
中國茶葉產區的劃分,已及代表有哪些?
目前生產茶葉的共有21個省(區、市)967個縣。(數量可能有所增加)
全國分四大茶區: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南茶區和江北茶區。
茶葉是怎麼做的?
茶葉的製作方法和品類一樣很多,但還是可以歸納整理的規律。
下面就是根據現在最普遍的茶葉劃分,梳理出的製作工藝。(紅色字型為核心製作工藝,也是判斷一款茶屬於那一類茶的總要依據。)
綠茶:鮮葉→殺青→揉念→乾燥
白茶:鮮葉→萎調→乾燥
黃茶:鮮葉→殺青→揉念→悶黃→乾燥
青茶:鮮葉→萎調→做青→抄青→揉念→乾燥
紅茶:鮮葉→萎調→揉念→發酵→乾燥
黑茶:鮮葉→殺青→揉念→渥堆→乾燥
備註:這只是一般的茶製作順序,實際中會有稍微調動。
茶葉應該怎樣存放?
六大茶類的貯藏方法
綠茶:低溫、避光、密封。——冷藏法
黃茶:低溫/常溫、避光、密封。——冷藏法、罐藏法
白茶:常溫、通風、乾燥、無異味。——壇藏法
青茶:常溫、避光、密封。——罐藏法
紅茶:常溫、避光、密封。——罐藏法、袋藏法
黑茶:常溫、通風、乾燥、無異味。——壇藏法
其他茶類的貯藏方法:常溫儲存,儲存環境乾淨無異味、注意避光即可。另外由於不同花茶應避免混合存放,因為它們會相互吸收香味,容易吸收異味,混淆原有的芳香。
具體內容可以瀏覽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別把好茶放壞了,實用的家庭存茶小技巧,來了》。
用什麼樣的茶具泡茶最好?
目前常見的茶具:瓷器、陶器(主要是紫砂器)、玻璃、塑膠
黑茶、老白茶、青茶——陶器(紫砂壺)
特點:其保溫性好,沏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且造型美觀,具有藝術欣賞價值。
綠茶、黃茶、紅茶——玻璃、瓷器(蓋碗)
外形好看芽葉較嫩的都可以用玻璃杯,即可展現茶的外形美,又滿足綠茶、黃茶沖泡不耐高溫的要求,一般綠茶使用較多。
蓋碗可以沖泡原料相對較老、外形不佳、保溫性稍高的茶。一般紅茶使用較多。
白茶——玻璃、瓷器、陶器。
主要依據是等級和年份來選用茶具。
水質對泡茶有影響嗎?
會,而且很大。
水的種類很多,性質是不同的,各種水因所含溶解物質的不同,對泡出茶湯品質的影響也不同。
陸羽的《茶經》中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激勿食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
但這已是古人之言,有由於自然環境和氣候的變化,已經不完全適用了。
現在沖泡茶葉,最理想、最普遍的是純淨水,不會對茶的品質有大的影響。
多少度的水泡茶才算最好呢?
不同的茶對水溫的要求不一樣。
綠茶、黃茶,芽葉細嫩的一般80℃為宜,根據嫩度可適當調整。
花茶、紅茶、青茶、白茶則用100℃沸水沖泡為宜。
黑茶和老白茶用100℃的沖泡之外,煮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沖茶時茶葉和水應放多少才算最好?
由於每個人使用的茶具大小不一,我只能用茶水比表示。
紅茶、綠茶、花茶:茶水比可掌握在1∶50-60為宜。即投入3克茶葉,注入大約150―200毫升水沖泡。
烏龍茶時: 1∶30為宜,即5克茶葉,用150毫升水沖泡。
普洱茶生茶:茶水比一般是1:50為宜。
普洱茶熟茶, 茶水比一般是1:40為宜。
煮茶,茶水比一般是1:80為宜。
白茶由於茶葉等級、年份,差異太大,所以暫時無法給出明確茶水比。
當然這是一個針對大多數人的,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品飲喜好進行調整。
入口是多少溫度的茶有益健康?
建議飲茶的溫度為60度,判斷標準是感覺不燙嘴。
太燙的茶會損壞身體。
冷茶與隔夜茶能喝嗎?
隔夜茶我覺得改為長時間擱置的茶更合適,長時間擱置的茶從營養和衛生角度看,我不建議喝。
冷茶的只要經過嚴格滅菌處理或者說沖泡時間不長,都是可以喝的。
但需要一些年老血弱、脾胃虛寒者,就不建議喝。
飲經長時間泡的茶好不好呢?
其實這就要分熱泡和冷泡了。
熱泡就不建議長時間泡,新泡的茶容易滋味太濃;多泡之後的茶,長時間泡的滋味並不會呈現之前的風味,而且該浸出的茶葉內含物質已經浸出。
冷泡其實本身就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但需要注意的是儘量減少茶湯與空氣接觸。長時間與空氣接觸,茶湯中的細菌含量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