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

人類出於對未來的渴望,從沒有一天結束對於外界的探索,嚮往外界的心一刻也沒有停止跳動。帶著好奇、刺激恐懼的心理探索未知,這是天性,也是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也是對於身處環境的焦慮。但是在向外探索的時候,很多人往往忽視了自身所處的環境,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

12月17日,嫦五返回器成功著陸帶著“月球土特產”返回地球。土特產源自地球的產物,很多地球人很是新奇,其實不過是月球的土壤,也就是網友們說的“月壤”。我們知道地球的土地大多是可以種植糧食的,現在我們所處的環境致使糧食危機無處不在。

世界上有10億人口處於飢餓狀態,大量的土地鹽鹼化,工業化致使能用的耕地在減少,甚至於很多地方出現了糧食汙染,不得不借助於轉基因等手段增加產量。那麼在這樣的糧食危機之下,如果能在地球之外探索到種植基地,無疑是一件有利於地球所有人的大好事,至少我們不用侷限於地球這點土地了,等到技術成熟就可以移居月球生活。

然而我們的耕地擴張夢想並沒有實現,經研究帶回來的“月壤”並不具備種植糧食的能力,因為其中不含任何有機養分,好在並不是完全無用,至少在未來技術進步以後是有可能成為熱合聚變發電的清潔能源,這也是面臨全球汙染的好東西。只是相比當下我們最緊缺的糧食安全問題,還是沒有太大的作用。

目前我們的糧食麵臨三個個方面的安全問題。一個關於品質,一個關於流通,一個是耕地減少。

第一、環境上的安全,在工業化的今天,好像所有的東西都和化工類產品都成粘上,甚至於把農業工業化,當然也並不是不好,因為有了工業化,我國的發展才能這麼迅猛,各種產業才能蓬勃發展,一產二產三產才能互補統一,但是過大過度工業化未必就沒有危害。

有兩戶農民,一戶堅持綠色種植,無汙染無新增,一年產糧1000斤;而另一戶為了增加產量不得不使用大量的化肥、農藥,但是產量一年2000斤。你的綠色無汙染拿到市場上賣5塊,人家賣一塊,那麼哪個賣的更好?在大量人都賣一塊的時候你憑什麼賣五塊?你說是綠色的,那別人也可以說是綠色的。

因此人們都去追求產量,大量的使用化肥農藥,地力下降,土地結塊,病蟲害增加,繼續加大投入化肥農藥,然後低價賣糧,如此惡迴圈,賺錢的都是種子公司,藥企,化工企業,而農民只能淪為打工者。

第二、糧食流通的問題,上述已經提到,全世界有10億人在飢餓邊緣,是沒有糧食嗎?當然不是,世界上的糧食產量是很富餘的。但是流通環節上卻有很多關卡,許多糧食進口國是沒有話語權的,因為自然條件等影響,序偶多地方並不如我國這樣基本上什麼氣候帶都有。單一的種植品種註定在其他品種上的缺失,玉米大豆小麥水稻不是那個地方都有種植的。

而作為世界四大糧商的ABCD則是主要壟斷著這些地方的流通,想讓你吃飽就多給一點糧食配額,想要勒著你的脖子就不賣給你糧食、種子。生死都在別人手中,在世界上有什麼話語權?而現在我國的種業不也是面對外來的挑戰?有多少外國種業公司掌握著前沿的技術,而我們為了產量又不得不使用? 現在有多少種子的生育基因被鎖死?種了一茬不能再繁育?

第三、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雖然我們不承認,但是這是事實,也是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一直強調保護18億畝耕地紅線,但是工業化城鎮化都在不斷的侵蝕耕地。紅線我們守住了,但是面對當下的種糧不賺錢,水比糧貴,打工一年勝過最後勝過種糧十年。未來誰還會種糧食?都被工業化吸引到了城市之中,過著無產階級的生活。

拋荒在許多地方就都可以看到,尤其是不利於機械化大規模操作的山區林地,而這些地區佔據的則是更大的耕地面積。70後不種地,80後也不想種地,90後00後更不會種地,未來地誰種?尤其是在農業產出收益低廉甚至是賠本的情況之下,農民就該綁在土地之上嗎?

而就算有資本進入土地農業,但是資本是什麼?資本論中提的很清楚,就是吃人不吐骨頭,就是每一處都流淌著骯髒的血液。資本都是逐利的,但資本壟斷農業的時候,那我們這些農村人都成了無產階級的典型,一切資產全無,生存只能依附了每日的給資本打工,再像現在可以有一份田地自給自足是痴心妄想了。

因此現在我們國家在2021年的經濟工作會議中強調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體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共同富裕,而不是極少數人的利益不斷擴大擴張,因而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

在探月之旅不能把糧食安全寄望於外星球,我們就要在本身的資源上創新完善和保護耕地安全和糧食安全,才能確保人民不餓肚子,才能走上人民群眾心目中的美好生活。

13
最新評論
  • 面積僅2.5萬平方千米,大面積國土是沙漠,為何以色列農業發達?
  • 透過寄生獲取養分,如今實現人工種植,千元一斤如何種?